1944年,姚海根出生在嘉善西塘古镇的一个贫寒农家。从小他就目睹了以水稻赖以生存的农民,在田里艰辛劳作却忍受饥饿的样子。幼小的他因为饥饿差点晕倒,是邻居的一碗粥救了他一命;读高中时正是全国粮食困难时期,饿肚子的他得到了班上有粮票同学的接济。正是缘于这些最质朴的情感召唤,使他选择读浙江农业大学走育种道路,从此,他选择了寂寞,拒绝喧嚣与烦躁,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1965年秋,21岁的姚海根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被遴选到全国农业科研最高殿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他虔诚地投入水稻、陆稻品种的选育。
姚海根认真刻苦学习精神引起了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鲍文奎的注意,把他招其麾下。师从鲍文奎后,姚海根的育种技术突飞猛进。正当他事业取得进展时,为了与分居多年一直在嘉兴老家等他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团聚,1973年他调回到嘉兴地区农科所。
回到故乡嘉兴后,姚海根在调研时发现那些种了多年的“老三代”水稻品种抗病能力极弱,当时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就是稻瘟病,一些老病区和重病田块几乎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姚海根为此食不甘味、夜不安枕,心里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改变这种“人种天收”的局面?如何让辛勤劳作的农民粮满仓?
1974年初冬,他主动请缨加入水稻育种组,开始了他那既劳其筋骨又苦其心志的水稻育种科研生涯。在寂寞求索中,姚海根整整花了6年时间,处女作“秀水48”于1979年终于面世。“秀水48”利用国外抗稻瘟病种质与嘉兴丰产品种成功配组,打破了当时育种界“丰产不抗病、抗病不丰产”的定论。“秀水48”很快成为浙江新一代当家品种,在重病区增产达20%以上,深受农民青睐。
从1974年开始,姚海根每年赴福建和海南岛等地南繁北育,并连续坚持了近40年,其中大部分春节是在海南岛育种基地度过的。他亲自下田操作、选种,亲自给农民上课传授技术,联系农业龙头企业的种粮大户,实施优质稻米安全化生产。
姚海根还促成了浙江等地晚粳稻主栽品种五次更换,并成为历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晚粳稻品种。他选育的“祥湖84”“秀水11”“秀水63”是国家南方晚粳稻区连续三代对照品种。
姚海根育成水稻品种已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种植4亿亩。近十年来,他育成的晚粳稻新品种在浙江省的覆盖率保持60%以上,在上海的覆盖率达75%,在苏南的覆盖率达60%,同时辐射到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育成的新品种每年推广保持800-1000万亩,为浙江省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作了持久、有效的支撑,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身体条件许可,我还想继续为广大农民育种七八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