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琳
(许昌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产教融合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2017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速度,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是其主体,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的关键要素。
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进程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不符合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以传统结构主义为指导理念,在固定的学科基础和逻辑规律下开设每一门课程,课程内容以概念定义与逻辑推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导入”过程,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型本科教育以提高人才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传统教育的教学思维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需求,高校应该转变课程设计理念,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在延续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具特色。
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需要各元素互相协调配合,其中既包括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课程结构的规划设计,也包括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师资结构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实施在当前还面对着诸多困难,比如教学模式不够灵活,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将关注重心放在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上,但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工作还不到位〔1〕。再比如有些高校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设定不够合理,仍然延续了传统本科教育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中,而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却没有投入足够关注,整体上呈现出“重传授,轻应用”、“重传统、轻现代”的特点。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评价通常包括考试与考核两种形式,评价方式单一。期末考试成绩仍然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考试内容上来看,期末考试通常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
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受访者认为盲目性是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就业范围大多局限于本地,造成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完全脱轨〔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逐渐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功利化心理严重,有些本科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等级,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没有对课程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考虑,使教学与学校自身发展实力相违背,也弱化了学校的地域特色,教育模式达不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理论是行为实施的基础,如果科学理论不足,那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也会大打折扣。在这种形势下,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主要方向,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3〕。
尽管国家已经为高校课程设置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体系,规划了长期教育发展方向,且各类课程理论和办学指导方案都为高校奠定了坚实的课程设置理论基础,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并没有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而是直接经过初步调研后就已经确定课程设置规划,没有对自身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弱化了各方利益主体的主动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目前还不能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院校已经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但还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消极思想,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积极沟通,针对各行各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学校应加深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结构知识的了解程度,在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
国外许多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很强,处处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重点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增强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可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其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同时,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内容选取方面,不能只关注技术与知识层面的内容,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他们通过自主选择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充分满足个性需求,增强学习责任感,促进自身的成长。
课程内容体现实用性的目的是为了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满足感。只有当学生认同自身所学课程之后,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才能运用所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学科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体现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初衷,合理构建,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与其他类型教育间的差异,帮助应用型高校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增强对课程专业定向的理解。课程专业定向不同于学术定向和职业定向,课程专业定向主要分为行业领域和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只具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专业能力。第二,社会需求对课程设计起着主导作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基础。学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社会的导向、引领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在课程设置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课程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国外大量的研究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课程领导力是指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它在课程发展和安排中起到协调作用。加强课程领导力的建设可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课程思想引领、课程结构设计和调控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时应当从转变课程思想着手,制定满足改革要求的方案,设置恰当的分类标准。其次,通过一些合理高效的考核方法,以相关组织为主体进行课程实施全过程的调控。课程自控力和课程执行力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课程理念的主体,他们是课程领导力建设得以实施的首要条件。为使学校的课程教学按照既定目标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需要确保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本科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体系,带有相对的狭窄性,如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便可以实现基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像本科教育那样有较强的深入性,因而我们需要针对专业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对相应的授课内容进行完善。除此以外,还应设置一些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的自然、人文课程〔5〕。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去衔接相应的学科。需要理清课堂教学与培养应用能力的主次问题,院校应时刻把社会需要作为首要任务,以专业课程来满足社会需求。任何不依靠理论的实践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加强课程的应用性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不能顾此失彼。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倘若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势必会影响高校的发展。合理的考核内容体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重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人才,评价重点要根据人才类型而有所差异〔6〕。学术型本科教育的评价内容偏重于基本理论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主要面向劳动第一线,所以评价标准不能仅仅考虑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考核知识应用能力,“以实践为主”的评价理念也由此体现。
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充分考核到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了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成果,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全面客观的评价应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审视学生是否具备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尤其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新时期,人才需求更为紧张,人才培养更加紧迫,高校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以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善于利用产教融合发展的大好形势,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