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燕
(浙江省永嘉县黄田中学 浙江 永嘉 325100)
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和摸索逐渐走向成熟,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基于这点,教师们将关注的焦点逐渐指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科教育的升级。但是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作为一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课程,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学科知识与初中信息课程融合的实践寥寥无几。因此,基于这一现象,本文将尝试将学科知识与初中信息课程相融合进行教学实践,以实现信息技术的反向融合,打通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的难点,为他们之间构造桥梁,使得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较好的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互利”的效果。
不管教授哪一科,教师都需要精准解读教材,在精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科知识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教师清晰的了解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融合。教师在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来确定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点,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预设以确保其融合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一的上册第3单元《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网上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关于济南冬天的视频和图片,来丰富课本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对济南的冬天会进行一定的想象,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印象,然后教师再寻找一些资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能够对济南的冬天产生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济南冬天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师在确立好所需要融合的学科后,将信息技术和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定位,然后再根据确定好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源的构建,从而形成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知识资源库,确保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的正常有效的推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走入课堂,逐渐冲击到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和使用办公软件,逐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然而,这些工具仅仅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却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学生。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课堂内容时,还需要教授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学习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地理主题一《地球》时,教师除了需要教授课堂上的内容外,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它自转和公转等一些知识点外。还可以为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图,知晓每一个省份的位置,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下载一个关于拼图的小游戏,让学生来进行拼图练习。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地图省份的印象,促进他们的认知,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在围绕地理学科的学习时,让学生有效的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促进他们的学习效率。
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教学,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师的实施部分,这是教学目标的关键路径,但是融合的教学的实施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使得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让学生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学科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章《数据与统计图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如统计班级中学生的餐饮习惯或者爱好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制作数据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会加强对数据统计图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紧跟时代的步伐。然后教师选出优秀的小组,并将他们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最后进行反馈和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使得学生在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学科知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搭建的场景,让信息技术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总之,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