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20-03-03 00:27扈馨月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

扈馨月

■东北师范大学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应当把握课堂,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和主体的教学。那么如何把握教材中的史实并以此为载体承托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每个一线历史教师深思与反省的问题。

一、为何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持久发展的原动力,爱国主义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所要发展的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它是基于对国家乃至全民族的热爱所产生的,它是一个人对其祖国与民族的责任感、自豪感的体现。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即学生在接受过高效的教学后,对其祖国、民族以及全社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共鸣。在中学历史课堂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担当,使学生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能学习其他国家历史中优秀的文化并将其灵活运用,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来。

近年提出的“生态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独立思考意识。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状态。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精神状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引导他们构筑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客观理性的人生观。

二、历史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教师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受中高考成绩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一线历史教师仍然坚持应试观念下的历史教学。基于追求分数的现实,大部分历史教师依然将成绩作为标杆,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这一教学目标。

(二)教师急功近利,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偏差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设置目的之一就是教人理性看待事物。但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为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而盲目夸大国家历史的辉煌之处,又或是面对屈辱历史时,满腔仇恨意难平。这对于帮助中学生构筑爱国意识,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毫无意义。理性的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先人伟大之处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是警钟长鸣时刻鞭策自身,铭记历史的屈辱时刻。

(三)学生自身爱国主义意识淡薄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接受的信息鱼龙混杂,而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很难靠自身正确而理性地过滤复杂繁多的资讯。因而部分学生对爱国主义不明晰,甚至抵触以及崇洋媚外的现象时有存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只有当代青少年能够清楚地认知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富有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夯实基础史实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如何在历史课堂渗透爱国主义

教师课前要充分研读历史教材,充实知识,做到理性判断和认知历史事件,在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标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教师应当将学科特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堂氛围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爱国意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无论是瑰丽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艺术,还是缜密的政治制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古人智慧之伟大;近代史部分虽然看似屈辱,但也向我们彰显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现代史部分则更为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一路探索的曲折。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把握教材,凝练其中的内容,便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国情怀。

经过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师生间的相互提问”时常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一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性提问也是一条发展生态课堂的合理途径。笔者认为“师生间的相互提问”可以起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作用。如讲述中国古代史各个朝代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该朝代的特点。一方面帮助学生夯实课程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思考,感知民族的伟大,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还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情景剧、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如讲解五四运动背景时,请学生查阅资料,表演情景剧,重现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情景。由此,学生会更直观地感受到五四青年的爱国热情,熟记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危难之时的共情。

此外,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资料,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照片、纪录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实情,同时为历史课堂增添趣味。我们可以选取国内具有说服力的央视纪录片,也可以选择近年来国外较为客观的媒体如BBC、NHK等制作的纪录片。比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可以选择英国BBC制作的短视频,从国外媒体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变,这样的展示于中学生而言视角更新鲜,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兴趣,也更具有说服力,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在世界眼中中国的实力正在逐步增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实的民族自豪感。

四、在历史课堂外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学历史教师要牢牢抓紧。除此之外,中学历史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开展课外与历史相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在特殊的纪念日,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纪念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歌咏朗诵等形式的比赛,在文学、文艺作品的熏陶下,帮助学生在特殊纪念日将历史知识、爱国主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瞻仰当地历史古迹,参观城市规划馆、地方志馆或档案馆。以长春市为例,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民俗博物馆、长春市城市规划馆等。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深化学生对于自己家乡历史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组织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可以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将历史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对中学生而言,光有理性的理论认知,历史总是显得很冰冷,若我们能够在课堂外组织起实践活动,则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感性上触碰和感知历史,体会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

历史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学生和教师间的灵魂交流,更是一次又一次超越时空的追溯与探索。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充分感知历史在时间流淌中展现出的魅力,并在课堂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与古往今来的时空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同时也能在感知时间流逝的基础上建立起成熟理性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种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课堂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所主张的“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的观点。在课上,以教材为蓝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保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适时地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融合,对于提升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等将发挥极大作用,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