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前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等工作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①保护和利用意识薄弱,首先,群众和古建筑保护工作人员对保护工作不够重视,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关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案,这就使得当地的古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人民群众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缺乏,文物建筑景区常有不文明现象,如乱涂乱画等,如果不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威慑力不够,不文明旅游的现象就难以杜绝,长此以往,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堪忧B。③保护方法欠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应该尽量秉承原真性原则,应该尽量不要对历史建筑作修改,只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尽量保持文化建筑的原真性。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应该秉持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逆性原则。《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建筑的保护应该遵循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有效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有序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1]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现今保存较完善的传统寺庙建筑数量也非常多。其中还包括了唐宋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情况,由此还对常规的禅宗建筑也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包括唐代的建筑布局与《百丈清规》的关系、宋代的禅宗寺院布局特征、以及“伽蓝七堂”的重新认识等等[2]。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模式。保护模式: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当地村民参与。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企业的带动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人气,从而带动遗产区落后的经济,通过吸引资金来源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修缮目的,是当今可实施性比较高的一种保护模式。世博集团在开发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时,没有完全脱离村落的居民和当地的文化,而是将这些要素当成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一同开发,游客可以在当地感受哈尼文化和哈尼建筑[3]。“丽江古城”模式。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丽江古城的传统建筑文化主要丽江古城的传统文化保护,主要也是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政府控制企业在旅游中对丽江古城的过度开发[4]。古城的投资主要用于古城的修复保护、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把保护古城摆在城市管理的核心地位[5]。保护模式:政府主导+企业投资。
图1
“禅”的概念始于古代印度人的瑜伽术,这个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纪,禅,即为冥想,是指在寂静的地方,坐下来把心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既一般所说的“坐禅”。在中国,佛教最初传入的时候开凿大量的石窟作为僧人们禅修的场所法堂,即说法之堂。《百丈清规》规定: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禅宗的特点在于顿悟,并推崇大众来平等的参与。《百丈清规》规定每天的早晚、每年的重要节日以及其他寺院尊宿来访时都需要在法堂集中说法,如此频繁使用的功能场所,更反映了法堂的重要位置。《百丈清规》中更强调寺中人员的组织结构以及位序关系。以主持为中心,住在方丈之中管理整个寺院。方丈之下属左右或者东西两大序列,东序管理世俗事物,西序管理宗教事务。禅宗思想认为吃饭、喝茶等世俗事物都属于禅修的方式,因此并不排查世俗的食物,这样就形成了以主持为核心,两序十务为辅助的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这是禅宗的一种创新理念。
宋代禅宗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禅宗在政府及普通民众心中的威信很高,并且被广泛传播到了海外。佛殿、佛像等再次出现,且从这时候被放到寺院的重要位置上来。与此同时,寺院建筑布局也有很大变化,比如重新出现佛殿,其规模与法堂相仿,但是方丈、法堂的核心地位仍然没有下降,还是处于中轴线上。另外,禅宗建筑的功能变得更加得丰富和多样化。宋代时期,寺院建筑的功能更加丰富,出现了经藏、伦藏、伽蓝堂、祖师殿、和塔等建筑形式。仅有钟楼建筑,并未出现鼓楼与之对应,此时与钟楼对应的建筑形式较多,如净慈寺、灵隐寺中钟楼与轮藏阁相对,天童寺的宋代寺院平面中,钟楼则与观音阁相对。明代时期的禅宗文化受到了元代时期的打击之后重新焕发活力,曾经作过僧人的朱元璋下诏将佛寺分为了“禅、讲、教”等三大类,对建筑布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僧堂分解为禅堂和斋堂,为了独立出安静的禅修环境,将禅堂与食堂从僧堂中分离,禅堂位于西序,食堂加入库院中分离。禅堂位于西序,食堂加入库院中,位于东序。僧堂分解为禅堂和斋堂:为了独立出安静的禅修环境,将禅堂与食堂从僧堂中分离。禅堂位于西序,食堂加入库院中,位于东序。藏经楼分为经藏和轮藏,位于大佛殿西侧。同时确定了钟楼与鼓楼对称的格局。明代时期,佛殿取代法堂成为中心,明代时期寺内对佛殿的崇拜更加强烈,佛殿居于寺院绝对的中心,法堂虽然仍然位于中轴线上,但是体量较小,并位居佛殿之后,方丈也移至禅堂附近。
图2
传统文化建筑是先辈们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我国很多传统文化建筑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深刻的见解,借鉴传统文化建筑,能够有利于现代设计者创造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感的建筑空间环境。在借鉴传统建筑的同时,现阶段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才是现今社会对传统文化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