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山东电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0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眩晕性疾病,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通常会在某个特定体位发生短暂性眩晕,例如仰头取物、翻身、坐起或者是头部转动等,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以往主要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该治疗方式存在较高的复发概率,远期疗效欠佳[2]。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近几年有学者[3]主张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联合其他相应药物进行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具有良好的舒张血管平滑肌以及增加耳蜗血流量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的疗效,该次研究随机抽取了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在该院确诊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通过双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7:23;上半规管、下半规管以及水平半规管患者例数比例为14:16:20;平均年龄(50.06±5.87)岁;平均病程(8.74±1.93)d。 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8:22;上半规管、下半规管以及水平半规管患者例数比例为 15:17:18;平均年龄(50.02±5.89)岁;平均病程(8.77±1.95)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患者仅安排手法复位治疗,上半规管患者、下半规管患者以及水平半规管患者分别选择深悬头位法、Epley法及Barbecue法治疗,具体方法:①深悬头位法:取坐位,然后改为仰卧悬头位,指导患者头部后仰45°,之后马上换为半卧位,指导患者头部和水平位保持在30~45°,之后再换成直立位,如此反复进行至眩晕症状消失停止。②Epley法:取坐位,然后改为仰卧悬头位,叮嘱患者头部患侧旋转45°,然后再慢慢将头位摆正,之后再将头部向健侧旋转45°,之后身体向健侧旋转呈侧卧位,在确保头部和仰卧位维持在135°后再马上坐起,再将头部适当前倾,前倾角度控制在20°左右即可,如此反复进行至眩晕症状消失停止。③Barbecue法:取坐位后马上换成平卧位,然后头部朝健侧方向旋转90°,之后身体向健侧偏转,然后一同样方法再朝患侧偏转,之后再坐起,如此反复进行至眩晕症状消失停止。实验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增加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 H20040130)治疗,饭后口服;12 mg(2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为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显著改善为好转;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4]。总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②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主要记录其30 d内的复发例数和180 d内的复发例数,并且统计其总复发例数。③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量表总分共计56分,评分和平衡能力成正比。④通过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总分共计60分,评分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参照组总复发率为24.00%,实验组总复发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n(%)]
参照组治疗前的BBS评分和VSI评分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治疗后的BBS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而VSI评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评分和VSI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评分和VSI评分比较[(),分]
组别BB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VS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50)实验组(n=50)t值 P值18.09±3.71 18.10±3.67 0.014 0.989 28.74±4.66 51.17±1.98 32.325<0.001 40.24±6.17 40.27±6.13 0.024 0.981 35.78±4.28 22.95±5.06 13.689<0.0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临床常发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4-6],是指患者头部快速活动到某一个特定方向而产生的暂时性眩晕,眩晕症状通常可以在1 min内自行缓解[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需要及时治疗。手法复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优点为无创,且操作简单[8]。虽然手法复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田玲等[9]报道,手法复位治疗1个月内复发率为21.43%,2~6个月的复发率为32.14%。
甲磺酸倍他司汀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是一种组胺类衍生物[10],具有良好的扩张外周血管作用以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功效[11]。该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总治疗有效率80.00%显著低于实验组96.00%,总复发率24.00%显著高于实验组8.00%(P<0.05);参照组治疗后的BBS评分(28.74±4.66)分显著低于实验组(51.17±1.98)分,而 VSI评分(35.78±4.28)分显著高于实验组(22.95±5.06)分(P<0.05)。 相关学者研究显示[8],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率高达96.55%,显著高于单一手法复位治疗的72.41%。该次研究中参照组80.00%低于实验组的96.00%(P<0.05),和沈友进等[12]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的良好治疗效果。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不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其前庭症状。
综上所述,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可以为患者康复带来更大获益,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平衡能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复发概率,改善前庭症状以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