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萍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江苏昆山 215400)
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这一“短”,集中表现在教学的“点”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这一“短”字的内涵是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巧,教学过程简约。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教师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细读文本,依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贴近层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做到一课一得。高年级语文有不少长篇幅的课文,传统的教学总是循规蹈矩、逐段逐层甚至逐句讲读,花上三四个课时,把一篇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花费大量教学时间不说,教学效果不见得会好。长文短教,却往往事倍功半。本文将对“长文短教”的几种基本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人物情节图的运用,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如略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全文48 个自然段。讲述小男孩尼尔斯顽皮透顶,特别喜欢虐待小动物,结果被小狐仙变成像大拇指般大小,之后受到了鸡、鹅、猫、牛群的威胁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后为了阻止大雄鹅飞走,尼尔斯抱住大雄鹅飞上了天空的故事。课前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待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课堂上分两步:①运用简易图标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再简洁概括出故事情节;②围绕“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有了第一步疏通情节,学生很快发现,尼尔斯的世界发生了三大变化:外形、与动物的相处方式及他的心理。这样的长文短教,高效扎实,学生不容易遗忘。遇到同类型文本时就可采用此方法。如教师平均使力,每段必讲,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教学显得平淡,学生会因乏味而产生厌倦情绪。不如教师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学习一课或者精讲一段,授学生以渔,效果会大不一样。
很多学生在阅读长文时往往思路很混乱,读到后面的内容时就忘记前面内容,这样的阅读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尝试抓住其中的整体线索[1-2]。“长文短教”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对一篇文章的准确定位。叙事性课文,或记事,或写人。叙事类课文,事情的意义就蕴藏在对事件发展过程的细致描写之中或抒发作者感受的点睛之笔中。写人的课文,人物的品格就蕴含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之中。往往抓住人物描写的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如《那个星期天》,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她出去玩的经历。从一开始的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的情感变化。细腻而深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感情世界。怎么让学生去体会这种情感变化呢?抓住文章的三条交替的线索即可。一是时间的推移,二是景物(光线)的变化,从中感受作者心情变化的这一难点。
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题目,不难发现这些课题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开国大典》,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庆典”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又是怎样的典礼呢?”随后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了解课文按顺序写了大典的几个场面;重点研读,感受“大典”,从关键词语和点面结合的表达来感受;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全文情感升华。由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个点选取得好,容易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给整个教学流程带来更多便利,从而达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
文章中某些重点词、句,语言十分凝练,常能统领全文。这样的词或句,我们称其为文眼。这类课文,我们就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眼,然后围绕文眼,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想一想、谈一谈、议一议,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詹天佑》一课,文章第一段就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中“工程师”前面的形容词“杰出”和“爱国”,不仅扼要介绍了詹天佑其人,还阐明了本文的中心,统领全文。通过深刻理解“杰出”就是“超群,出众”的意思,理解詹天佑是在许许多多具有爱国精神的人们中间,最突出的不同一般的人物后,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文章用哪些具体事例说明他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什么詹天佑在当时的环境下能修成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京张铁路?”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学习课文。
还有部分文章篇末点睛,总结全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预习后找出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围绕这一句反顾全文:课文首尾有何关系?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这一高贵品质的?通过具体分析后,出示练习:鲁迅先生为自己的( )想得少,为别人的( )想得多?这样便产生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内容 ──深化主题的教学思路,降低理解难度,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上述列举的四法仅仅是“长文短教”的一些小策略,真正教学中各种教法应该互相渗透,不同课文可用不同的教法,同一篇课文也可采用多种教法。
总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长文”,贵在找准这个“短”字,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经中枢”。长文短教,压缩老师“教”的时间,相应地,就增加了学生“学”的时间,尤其高年级学生,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多时间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文本了,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