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翊君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 浙江杭州 310000)
一提到考试,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它所承载的考核和选拔的功能,于是总是给人紧张感,让人有压力。但其实,考试还可以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方法。
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指出:“考试其实是一种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前考试,能让你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事半功倍。考试的本质,是强迫你的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这要求你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记忆被提取的时候还会有额外的附加作用。”心理学家勒迪革也指出:“把信息从脑海里提取出来的过程中,这些信息还会被复制一份再储存起来,也会在神经网络中增加新的信息联结点,这样一来,这份额外的努力就加强了这些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能力。”由此,心理学家把考试称作是“记忆提取练习”,它可以让你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1-3]。
细细想来,在日常的教学和考试安排中,遵循这个观点进行一些设计,的确可以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习。在本文中,笔者将和你一起探讨曾经做过的尝试。
团体类的小组闯关型:笔者曾经就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部分内容设计了一份三联试卷,每张试卷都需小组共同完成,前一张试卷完成且全部正确后才能领取第二份试卷。最后,完成所有关卡且时间最短组获胜。这样做的过程中注意小组成员不超过4 个,以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且能快速进行疑难解答,统一认识;试卷难易要递增,每次批改时仅回答“通关”或“不通关”而不指出具体错误,且事先约定好每张试卷到老师这里来批改的次数不超过三次,三次机会用完还未全对的则需等待所有组进入到下一关后并间隔1 分钟才可以拿到下一份试卷。有了事先的规则制定,设定好适当的题量,就可以在一节课上有序完成重要内容的测试及巩固。
游戏型:还是七年级的地理部分学习,笔者曾经设计过“简易版校园定向越野”的游戏。由于孩子们普遍觉得“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及省会城市”内容记忆量大,易混淆,有困难,而这一部分内容的熟练程度对于之后学习中国历史事件有非常重要的空间构建作用。所以在最后特意将默写该部分内容作为了游戏的结尾部分,有学生在填完后当场表示:“我终于记住了,我再也不会忘记啦!”成功的体验更提升了兴奋,而兴奋也更加深了记忆。
以上两种更灵活的考试方式,都适用将考试内容和范围提前告知,因期待自己在闯关和游戏中的更佳表现,这样的方式都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自主的预习或者复习,也可以更好的借助团队的力量互相促进学习。如此,便可以达到很好的预习或者复习效果,从而有助于学习。
在更常见的考试方式中,无论是纸质考试还是通过电脑考试,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一套试题,那么,如何利用试题促进学习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文科类的题基本上是材料阅读题,对考试的重视决定了我们在考试时对材料的阅读会更加认真,如果能好好的利用,大大小小那么多的考试,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阅读量。若能将考题出成系列,是不是更有阅读的趣味?恰逢2017 年底有一档很火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编制期末考题的时候,笔者便以已经播放的众多文物为切入口,进行了一系列创编,如:
例题1:虎符,由形状、铭文皆相同的左右两半组成,背面各有榫卯,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虎符的使用反映了先秦时期作战的军事思想,平民的大量参战扩大了战争的规模,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有效调动平民军事作战的是: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按军功授爵
C.奖励耕织 D.建立县制
例题2: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他的文字, “守护石鼓,守护中华文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为_________,更方便了信息的传达,文化的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A.隶书 B.草书 C.行书 D.小篆
例题3:多达1155 枚的云梦秦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9 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秦代法律的文书,已经具备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内容。这些都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受________家影响十分深远。
A.兵 B.儒 C.道 D.法
在编题时力求做到:结合文物的解说词选取精简的材料,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认识文物;以文物为切入口,由文物本身或者背后的故事等联系中国的历史变迁,感悟我们的文化沉淀;回归所学历史事件来设计提问。
如果说选择题的材料是一个一个的散点,那么问答题则可以更好地形成系统。对于历史的学习,阅读历史类的书籍非常有必要,何不,就借助试题进行一本新书和新的观点的介绍与碰撞呢?
2017 年底,施展老师的《枢纽:3000 年的中国》一书问世,该书通过对3000 年中国历史的回望,不断还原“中国究竟是谁”。作者不断阐释:“对内来看,中国是个多元一体的体系。对外来看,中国是世界秩序的枢纽。而贯穿这两个身份的,是中国的一个根本特征,那就是它的超大规模性。”笔者以这段文字为导语,在试题中融入了施展老师对中国历史的思考,通过施展老师的解读,更多历史认知的维度被打开。
比如泓水一战中,宋襄公在宋军在占据有利地势,列阵待敌的情况下,多次放弃了攻打的大好时机,最后大败。学生往往不解,或者认为是宋襄公愚笨的仁义。而施展老师则跳出对宋襄公个人的评价,从战争逻辑角度来进行了解读,指出: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时代,“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 。这样重视“礼”的战争逻辑到后来逐渐被战争的实用性、残酷性掩盖,长平一战坑杀数十万兵士便是事实的例证。
除了时间坐标外,书中还提到了由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共同构成的空间坐标,时空坐标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体系,而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体系的演化史。其中,草原与中原之间的博弈,往往带来新的秩序。书中指出:“大辽的创新是它放弃了对全面汉化的追求,使中原和草原并存的二元帝国制度化。”由此,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比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契丹的南北面官制度的创新。而对于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施展老师则以一句“宋朝把各种军事问题转化成了财政问题”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解读。
把这些新的观点融入试题中,既引发孩子们在已学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不一样的思考与理解,也希望让孩子们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在布置寒假作业时顺势便布置了关于这本书的阅读建议,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很好的一次回顾。
曾经有学生问过我:“老师,我们的历史课能不能以史书为学习资料?”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很难对浩瀚的历史一一解读,但若能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孩子们就会自发地去阅读史书,岂不美哉?
总有人说历史内容太多,太难记。我会说,记忆也是一种能力,历史学习便是要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升史识。历史史实,就是一种知识。然而,“知识”不能仅仅只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对知识的定义过于狭隘,就会出现由此带来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继而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会变成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情。要避免这样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同时指出: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据此他提出这样的建议:“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活动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学习历史,也是一样,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着力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鉴于此,在史实题的考查之外,更多试题在设问时需“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来思考。
比如,关于明治维新改革措施的学习,我们可以提出“天皇颁布了哪些措施?”“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若你留学日本归来,有机会见到李鸿章,为救中国,你会提出哪些建议?”等不同的问题。很明显,第一个提问是知识的调用,凭记忆就可以回答;第二个加入了一些分析,要对比变法前后的日本,依然是知识的调用;第三个提问更符合“解决问题式的提问”,既要了解日本变革的方面,还要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加以对比分析后从救国的方向来提出相应的建议。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多以这样的试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所学知识便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
我们常常说,学习要有会提问的能力。其实,每一张试卷上的问题都是一次提问的示范。提问,是一种可以通过模仿,继而在实践中逐步娴熟起来的能力。笔者在寒假时,便以期末试题为范例,布置了“看《国家宝藏》,挑选其中文物,自编5 道试题”的寒假作业,可以一件文物出一道题,也可以一件文物出一系列题。寒假归来,孩子们都上交了自己编制的题目,有同学还交了5 套题,题型包含选择、填空、判断、问答、还有小卡片制作等,其丰富和用心程度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之喝彩。
关于出题,在日常的练习中,还可以有意识大地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设问?”或者“这道题答案如果要选择另一个,要怎么提问?”,以此来练习举一反三的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学生提问的能力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让考试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首先,得拓展学习的内涵。这里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对所学知识的调取和高分的取得,更多的其实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体验等有关学习的全方位的促进。
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考试调动学习兴趣;通过目标明确努力获取成功的体验;在模仿中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都将有利于终身学习!而朝着这个方向探索的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又何尝不是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着,收获着?
愿考试,成为学习路上的铺垫,成就更好的,更会学习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