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宅”现象探因

2020-03-03 02:33杨纤纤
科学咨询 2020年46期
关键词:宿舍现象群体

杨纤纤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青年的正常成长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身为青年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是特殊的青年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会专业的课本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实践方法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1]。这为当代青年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达到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要求,需要当代大学生知行合一、敢拼敢干,但是当代各高校学子却出现了长期“宅”在宿舍的现象,身心发展也由此出现了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的“宅”现象研究

为调查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真实情况,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并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驻芜湖高校各年级(包含三年制大专及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投放问卷共350 份,收回问卷326 份,去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293 份,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沉迷网络

随着手机和各类娱乐性APP 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娱乐很快占据了大学生的空闲时间,网络娱乐活动相对学习而言给学生的回报率更高,使无数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调查显示,在空闲时间看书学习的同学仅有10.5%,而接近60%的同学选择打游戏或者追剧;进一步调查显示,有30.38%的学生每周用于娱乐活动的时间超过10 个小时(详见表1),由此可知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沉迷网络的问题。

表1 大学生进行活动及每周娱乐时长

(二)不爱运动,长期熬夜,身体素质下降

笔者在2019 年春、秋两个学期持续观察自己所在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的东、西操场,锻炼人员多为中老年校外人员,大学生锻炼者的数量极少,调查结果也显示只有18.77%的同学经常锻炼。

除了运动量减少之外,熬夜和饮食不规律也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98.63%的学生都有熬夜的经历,稳定在23 时之前入睡的学生不足10%,13.31%的大学生经常在凌晨1 点之后入睡。长时间熬夜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也不利于其身体健康,使其身体素质急剧下降。

(三)长期宅在宿舍,社会化不足

沉迷网络使大学生不愿出宿舍,长期不出宿舍导致大学生出现身心不健康发展的问题,可见“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此处所说的“宅”专指大学生除上课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宿舍,不愿出门,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现象。调查显示,觉得自己很“宅”的同学有58.7%,而认为身边“宅”的同学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学生有87.71%(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自身以及周围“宅”现象了解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个人通过所在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学习社会经验和已有文化,不断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并健全和完善自身个性[2]。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流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调查显示仅有6.48%的同学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频率较高(详见表3),而活动参与度低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社会化不足的现象。

表3 大学生每学期参与实践活动频率

社会化不足会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也无法对社会做出客观评价,在进入社会之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应变能力较差,更严重的则可能会有社交恐惧或抑郁等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宅”的问题探因

大学生活是个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3]。我们应该重视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探因,以下是本文针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的问题剖析。

(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催生了网络购物、外卖和各类网络娱乐活动,满足了大学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精神娱乐需求。相较学习,网络娱乐活动更具趣味性和便利性,会给人更高的回报率和满足感。当生理和心理需求都能在宿舍解决后,大学生的外出需求会急剧减少,就出现了“宅”在宿舍的现象。

但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宅”现象的出现归因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网络是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外卖、网购方便了大众生活,网络娱乐也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这些只是“宅”现象出现的客观条件。

(二)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

缺少奋斗目标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是普遍现象,调研结果表明,40.27%的学生对未来没有确定的目标,59.73%的同学有明确的目标,但仅32.08%的同学表示有目标且有详细的计划,而真正付出行动的同学只有13.99%(详见表4)。

表4 大学生未来规划情况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认为个人的某种行为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越倾向采取此行动[4]。没有目标或没有付出行动的同学很难从学习中获取满足感,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客观条件下,更容易对给人更高回报率和满足感的信息繁杂的网络形成依赖。

奋斗目标的缺失与大学生本身缺乏实践锻炼有关,对实际行动过程的不了解致使部分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勇气投入到奋斗中去。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5]。大学生出现“宅”现象也与其所处的家庭和学校有关。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2000 年左右出生的,在教育方面,重视学习成绩而轻视综合素质是这代学生家长的主要特点。这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对孩子较为宠溺,物质生活的过度支持和思想沟通的缺失导致很多大学生缺少承受能力。与家人沟通的缺失也使很多同学更倾向网络社交,无法适应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学校也因为分数至上不重视思政教育,开展相关活动时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取得成效。课程的开展也仅依靠于课堂教学,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和对学生的自我规划教育明显不足,大学生在这样缺少良好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很难养成拼搏精神,“宅”在宿舍时就更心安理得了。

三、大学生“宅”的策略研究

了解以上问题之后,笔者也根据自身的想法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高校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且高校本身也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能。所以在改变“宅”的现状,保障当代大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方面,高校应该是主力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更容易被网络繁杂信息影响,高校需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必须是长期的,深入的,潜移默化的,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让大学生能够自发在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履行其学习知识、加强道德修养的义务,担当起时代责任。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身处学校的大学生更容易受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可以将厚德自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制作相关海报、标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很多高校开展了相关活动,但参与活动的往往是同一批同学,如个别班委和党员同学,活动开展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下很多高校各个社交平台如微信、QQ 等都开通了官方账号,但其发布的信息太过官方,缺少跟学生的互动,脱离了学生群体。高校官方应与时俱进,放下“高大上”的身段,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更好的熏陶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自强奋斗精神,积极的生活和学习。

3.组织各类实践活动

大学生出现“宅”现象也体现其自我规划能力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高校应该开展更多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只有进入到社会中去才能验证自身所学,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笔者所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学院组织了知行小交警和五四爱心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目前参与人数较少,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失为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好方法。

4.优化体育活动设置

身体素质也是综合素质的一个分支[6]。针对学生不喜欢锻炼的情况,高校应该开展更有趣味性的活动,根据学生人数与兴趣提供更多的运动种类和道具,吸引学生进行锻炼。

(二)家庭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十分重要,全国有无数家庭,也有无数的教育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某些教育方式,但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作为父母,不能漠视孩子的“宅”现象,也不能过度保护孩子,更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孩子面对迷茫和挫折时给予鼓励、引导和适度的支持即可。

(三)社会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身处社会之中却又未完全融入社会,社会大众不应该过度抨击“宅”在宿舍的同学,也不要鼓吹“宅”是追求个性和自由。客观对待大学生群体的问题和成长,营造宽松、包容、积极向上且健康的社会氛围,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大学生

大学生“宅”现象的出现与网络和外部社会环境有关系,但其内因还是大学生奋斗目标和对自身能力信任缺失。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主动打开并拓宽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多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但同时切忌妄自菲薄,大学生是年轻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是未来的社会精英,一定要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越相信自己,越不怕挫折,越能树立远大理想,越能报效自己的祖国。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大学生是特殊的青年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宅”在宿舍会使大学生群体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国家发展。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大众应该重视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包容、理解和支持,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群体自身也要积极努力,担当起时代责任,不断提升自身本领,为祖国奋斗,为人民服务。

猜你喜欢
宿舍现象群体
热得快炸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学校到底是谁的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热得快炸了
如何帮助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宿舍关系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