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由教育部和工信部共同发起,通过与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推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推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在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民办高校的任务和使命,特别是电信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2]。电子设计大赛选取的题目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参赛过程中,3人为一小组完成一个项目的实物制作、论文的撰写,并进行基础能力、扩展能力的测试。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符合民办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以电子设计大赛为依托,分析学科竞赛发展现状,指出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探索电子设计大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从电子设计大赛的发展来看,要促进学科竞赛的发展,推动高校课程改革,达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应该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灵活机动、适应性强、注重实践等优点,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许多民办高校确定了“赛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3]。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学科竞赛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近年来,民办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以此为突破点来实现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多样化的学科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突破的精神,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助推“优质课程、一流专业”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推动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
电子设计大赛作为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受到各类高校的高度重视。民办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意识到此类赛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民办高校逐年完善机制建设,资金投入日益提高,配套条件建设稳步进行,师生参与热情愈发高涨,总体发展迅速。近年来,民办高校参与学科竞赛项目范围不断扩大,数目日益增多,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虽然民办高校在学科竞赛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许多学科竞赛工作发展成熟的一流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领导重视程度、工作整体统筹力度、发展规划的长远性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竞赛环境与器材不足,经费投入有限,与其他高校的深入交流远不如一流高校,在与企业共建合作方面缺乏竞争力。
民办高校在发展学科竞赛时,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业能力有限、热情度不高、参与度不强、队伍不稳定等弊端。民办高校在学科竞赛工作中,专业教师对学科竞赛重视不够,参与学科竞赛的教师人数不足,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强,另外有少部分老师存在着功利心理,忽视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眼光短浅,不重视长远发展,追求短期获利,导致教师团队流动性较大,直接影响学科竞赛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民办高校在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不足,如学科竞赛组成机构不全面,分工不明确,配合衔接不畅通,对教师与学生的激励政策缺失或不足等,导致民办高校在学科竞赛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杂乱无章、手续繁复、工作推诿以及推行困难等组织方面的弊端,出现了教师参与热情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学生专业方向盲目、目标不明确、培养过程混乱等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各组织机构的合作、交流、协同以及共建。为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各部门“交叉合作、深入交流”的协同培养架构。
“交叉合作、深入交流”的协同培养架构以教务部门与实验中心为“双领头羊”,在此基础上,推进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和不同系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在院系内部创建创新指导教师团队,组建与竞赛相关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与学生相互选择,按发展方向组建专业团队如电赛团队、无人机团队等,进行各个击破。实验室为各个专业团队提供场地、器材等条件,建立电赛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为学科竞赛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才培养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全过程、深融入”的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规划。“全过程、深融入”的人才培养规划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大一主要对学生进行认知培训、团队招新,大二有重点地教授竞赛相关的专业课程、组织专业方向培训,大三则开始进入实验室,导师有针对性地安排深入训练,大四注重工作技能的培训及对学弟学妹的知识反哺。竞赛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整个“赛学结合”的过程有规划、有目标、有发展,一方面,能为竞赛工作长期注入新鲜血液,保障竞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与锻炼,为学生就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图1 “全过程、深融入”的人才培养规划示意图
为了落实以学科竞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为学科竞赛提供智力、经验、精神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主力军。为了长期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应该建立“一引入、二激励、三建设”的教师培养方案。首先,要定期引进人才,补充血液,增强战斗力,定期招录专业教师,特别是具有实践教学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加大教师后备力量;其次,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应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奖金金额,将学科竞赛与职称评定挂钩,提高教师队伍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最后,整个教师团队应有规章制度,保障工作协调统一、分工明确、互相支撑。除此之外,在党员基数较大的教师队伍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教师队伍,在团队建设中以党建促团建,迎难而上,相互沟通,团结一致,为祖国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而奋斗。
近年来,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突破点,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应用型实验室,拓展校企合作,并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性课程的改革,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取得了不少成绩。通过贯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