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海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首先是思维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核心素养最为基本的含义。“长时间思考”的深度思维活动会让学生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数学活动中,我们需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引导学生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让活动更具“情境性”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创设情境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需要情境更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生动具体”的探究素材,让情境成为学生的思维的“载体”。
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需要借助直观的素材来辅助思维。例如:“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列表格:
第二种: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第三种:30+4×5=50(个)。
对于前两种解题思路,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第三种思维过程,很多学生不是很能理解。于是,请学生上台介绍了思考过程,仍有很多孩子不理解第五天增加了4个“5”,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来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增加的次数。这样借助具体的“情景”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掌握更为抽象的策略。
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让问题更具“引领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喜欢让孩子“满负荷”地学习,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太多,承载的任务过重。教学中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不放过,“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疲于应付,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教学中让孩子聚焦在几个核心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学生的深度思维将得到发展,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首先出示:
通常教师会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回顾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在实际运用中巩固。而我们设计三个引领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紧密的知识结构:(1)观察思考,哪个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是其他立体图形计算的基础?(2)为什么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3)它们的表面积又有什么联系?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聚焦在立体图形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共性上,这样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将减少过多的枝节末梢,使自己的思维更为清晰、更為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知识。
三、让氛围更具“静思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提倡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显现出孩子在热闹的氛围中“乐学”的景象。而这种“娱乐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质量却很难有机会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提倡“静思性”的氛围,并不是因静而冷却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静冲淡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静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成效,而是让学生思维专注,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境界。学生在潜心沉思时需要适合的外部环境,只有足够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利于学生思绪飞扬,让他们的思考不被打扰,更有序、更深入。
我们在课堂上时常过多地突出了“即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刚说出口的问题,就希望立刻有孩子能够举手回答,希望他能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思路,然后其他同学也能按照这条“最佳路径”顺利解决问题。“看谁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在学生思考时更多地关注了思维的灵敏性和速度,学生在老师的催促下,往往追寻最终的结果,淡化问题的分析,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不够,更别提求异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很大,很多孩子的思维特性也不同,当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时,难免影响思维的质量。在教师的“鼓励”(实质是变相催促)下,学生所受到的思维压力越来越大,当其他学生说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自我的挫败体验必将影响以后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思考,逐渐学会合理、有序地思维。当学生思考中犹豫不决、不得其解时,我们是不是再耐心地等待一会儿,多一些鼓励的眼神;当孩子急于表述想法时,是不是让他再想一想,想好了再说;当学生的思维出现误差时,是不是能引导他自觉反思,有重新思考、表达的机会。
四、让思维更具“可视性”
思维是一个人独特的、个体的头脑中的活动。我们如何让它变得可以看见呢?我们可以运用一系列的图式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比如说思考的方法、思考的路径呈现出来,使其变得清晰可见。
通过图示把零散的知识、概念等看着没有直接关联的或者散落的知识梳理在一个系统之中,形成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网络。把所学的知识按照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
在“数的认识”的知识整理与复习时,首先我让学生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数的概念,继而,我出示了数轴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主形成了更为清晰的网络图。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必定是破碎的,破碎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破碎的知识也是没有价值的,要想让我们的知识真正有力量,产生价值,就必须让知识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