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亮 关利革
摘 要 以河北省平泉县营子村为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总结和梳理冀北乡村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总结了乡村绿色产业扶贫、就业技能培训以及生态补偿政策扶贫路径。针对乡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精准扶贫;现状;对策;平泉县营子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68
平泉县营子村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帮扶单位的大力帮助下,2020年初已基本全部脱贫,取得可喜成绩。基于此,总结和梳理营子村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1 精准扶贫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喜人
1.1 精准对接贫困农户,全村基本脱贫
平泉县政府扶贫办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为营子村对接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帮扶单位,到目前为止已持续帮扶6年。1)对接精准,工作组与村委会成员共同开会,讨论和了解各农户的基本情况,从精神、物质、工作、产业、家庭结构等方面分析每家每户的状况,在掌握村民的基本情况后,针对申请建档立卡的农户,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判断,确保需要建档立卡的农户够精准。2)制定计划精准,在确定帮扶关系与帮扶负责人后,要求各个帮扶负责人制定合理且精准的帮扶计划,不是笼统地制定资金补贴或者产业扶贫,而是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切实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确保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截至2019年底,全村基本脱贫。
1.2 乡村绿色产业扶贫,脱贫成果牢固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促进劳动力就业。1)把贫困人口分类,可以按劳动力、年龄结构、致贫原因分类,也可以按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分类。全部以“三零”模式入股合作社分红,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在园区打工获得工资收入。2)帮扶单位派出48名正处级领导干部一对一、多对一包保帮扶,负责到底,确保脱贫。3)双益种植合作社园区吸纳入股贫困户19户,洪民养殖合作社园区吸纳入股贫困户18户,圣梓达种植合作社吸纳贫困户3户,通过产业带动达到贫困户多途径增收,收益分红500元,另外介绍外出务工人员18人次。4)无劳动力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2户贫困户户主被聘为护林员,每年每户增收10 000元,使得脱贫成果更加牢固。
1.3 基础设施完善,农民致富路宽
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维修便民服务中心一处,建设面积300 m2,已投入使用,改变了村办公条件,又方便群众办事。村级卫生所提质达标,在市卫计局的指导下,2016年对村卫生所重新维修改造,增添医疗设备,乡卫生院医生为全村农户就诊提供方便。2016年,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在市文广电局的帮助下,在兴隆寺北建1 500 m2文化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主干道安装路灯120盏,实现了全村主干道路灯全覆盖。实施道路硬化工程,争取巷巷通、户户通676 m,基本实现了主干道、便民道全部硬化。协调交通部门对主干道两侧铺砖,修建长城墙、美化墙
2 000 m。通过基础建设,大大提升了村容村貌亮化美化程度,提高了村民满意度。
2 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精神扶贫较弱,内生动力不足
根据平泉村精准扶贫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存在着重视物质扶贫而精神扶贫则比较欠缺的情况,只关注贫困户的经济状况,帮助贫困户也只是给予物质帮助。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效发挥扶贫的作用,并在短期内获得成效,帮助贫困户提升生活质量。但是该扶贫方式过于简单,没有清楚意识到精神扶贫的重点所在,导致难以从根本上来帮助贫困户脱贫,也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坚定理想信念。如个别贫困人口产生“等、拿、靠、要”的思想,认为任何困难政府都可以帮忙解决,等着驻村工作组送“小康”,这是缺乏脱贫内生动力的表现。在脱贫攻坚期,在做好基本物质扶贫工作的同时,加强精神扶贫的重视力度,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脱贫意识,从而真正实现脱贫的目的[1]。
2.2 帮扶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各地方对扶贫事业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扶贫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例如,发展生产脱贫、异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在平泉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少数乡镇出现帮扶方式单一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驻村工作组只负责定期慰问贫困户、定期提供资金帮助、规矩地按照相关政策进行帮扶,没有创新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贫困群众拥有更多的工作技能,才能让他们拥有脱贫致富的本领,达到脱贫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产业帮扶乏力,“自我造血”难
营子村帮扶涉及3个产业,分别为绿色种植業、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这些产业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也存有特色产业发展力度不够、多业态融合趋势不足、技术人才和物流缺乏、产业“自我造血”乏力等问题。1)人才缺乏,虽然农户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遇到罕见的病虫害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相关农业专家的解答与帮助;2)物流系统不完善,瓜果蔬菜生产旺季会面临大量果实无法及时销售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蔬菜的损失;3)市场不够宽阔,在产量超出农民的销售能力时,驻村工作组虽然能积极帮助联系销路,但是放眼到整个市场就会有心无力;4)产业不具有特色,绿色种植业规模能够形成,但不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单一的蔬菜销售这一种致富途径,产业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3 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组织建设,发挥村两委致富带头作用
筑牢基层党组织,发挥村两委班子、党员以及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围绕“脱贫攻坚党旗红”行动,将党组织领航扛旗本色在基层崭亮崭新,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夯实砸牢,组织纳新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主题党日”赶赴围场塞罕坝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塞罕坝精神”,筑牢思想之基。开展“孝扶共助”,绘制仁、义、礼、智、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文化墙,宣传引导子女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
3.2 注重思想扶贫,扶志与扶智并举
相关调查发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不高,文化贫困作为精神贫困的侧面反应,有效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做好“扶志”工作十分重要。“扶志”是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定力与意志,“扶智”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贫困户思想层面的问题,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智慧[2]。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针对精准扶贫中所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一步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引导其发挥自身的作用。激发其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从而产生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脱贫的效率和质量。
3.3 拓宽帮扶方式,创新帮扶路径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扶贫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多种帮扶方式才能更好解决贫困问题,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1)要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2)高度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展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效保障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要给予有效的资助,防止出现因学返贫家庭和因学致贫的情况发生,为贫困户大学生的顺利毕业提供有效保障,鼓励毕业学生就业创业。3)贫困群众较集中的地区成立互助组织,帮助贫困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大力倡导贫困群众间相互帮扶、团结友爱的理念与精神[3]。
3.4 转变扶贫方式,倡导“造血式扶贫”
各项扶贫工作中以“输血式扶贫”为主,尤其是在产业扶贫方面。目前,很多产业的技术人才等都是依赖“外界输血”,“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只有转变“输血式扶贫”,大力倡导“造血式扶贫”,才能最大程度地摆脱贫困[4]。以产业扶贫工程为依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及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例如,在促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销售方面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构建企业与农户对接的产业模式,以此来拓宽贫困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群众自己学习寻找出路,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帮助,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5]。鼓励贫困群众中的年轻人掌握多种技能,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断学习能帮助自己脱贫致富的技能,不再依靠外界输入人才与技术[6]。
参考文献:
[1] 唐任伍.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精准扶贫,共享民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86-87.
[2] 董众赢.黄岭子镇的精准扶貧路[J].吉林农业,2019
(18):18.
[3] 刘建.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9.
[4] 陶媛婷,王帆.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问责方式与路径[J].财会月刊,2019(17):124-129.
[5] 高英杰.靖宇县精准扶贫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102-103.
[6] 刘白.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文化扶贫问题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132-133.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