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与团体辅导矫治

2020-03-02 02:20吴桐桑志芹
法制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正念积极心理学

吴桐 桑志芹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辱母案等一例例引发争议的激情犯罪案件为更多社会公众所关注。本文从人格特质、挫折诱发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冲动控制、认识机制与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对激情犯罪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正念与自悯训练辅导都在激情犯罪矫治中富有优势。

关键词 激情犯罪 团体辅导矫治 积极心理学 正念 自悯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生乐观情绪建构与抗逆力提升研究”(15BSII089)。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73

一、问题提出

随着于欢“辱母案”“药家鑫案”“马加爵案”等案件的发生与报道,激情犯罪由于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与其令人匪夷所思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产生原因,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关注。国内对于激情犯罪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法学、犯罪学领域,探讨方法往往仅停留在常识解释与逻辑分析。但是对于影响激情犯罪具体有哪些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犯罪具体过程的专业探讨与实证研究尚缺乏,对激情犯罪有效干预与矫治方法的研究尚待发展,值得更多心理专业者进行关注。

二、激情犯罪的定义与理论

(一)激情犯罪的定义

激情犯罪属于情绪型犯罪。激情,在《法律心理学大词典》中被定义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且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尚未明确规定,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被用作减轻被告人刑事责任、予以从宽处罚的理由。在犯罪学领域,国内学者蔡墩铭将激情犯罪解释为个体因为一时的高昂情绪到达极点,而形成忘我状态之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本文采用国内学者蔡墩铭对于激情犯罪的定义。

(二)挫折攻击理论与反应性攻击

西方犯罪学中“激情犯罪”的概念基础,就源自于心理学领域的“挫折-攻击”理论。心理学家依据行为诱因將攻击行为划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前者是个体在外界无激惹的情境下主动发出的攻击行为,而后者则是个体在受到外界激惹后而进行的攻击反应。反应性攻击具有冲动性,受极端情绪驱动,不加思考或思维混乱,行为失去控制,其动机通常是故意伤害其他个体。激情犯罪就是一种高强度的反应性攻击。

三、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

影响激情犯罪的心理因素,可以从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个人因素包括个体的遗传与生理因素、人格特质、情绪与情绪调节、认知加工过程等长期性或短期性的心理因素。而社会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环境、同伴经历等,可以以个体的感知为媒介,对当事人产生影响。

(一)人格特质与激情犯罪

第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激情犯罪联系密切。其临床症状包括不遵守法律或社会规范,反复斗殴或富于攻击性,冲动,易怒,无视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全,做事不计后果,缺乏愧疚感等。所以在挫折、挑衅的情境下,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个体更易产生导致激情犯罪的反应。

第二,边缘型人格障碍,也是典型的人格障碍类型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个体情感、自我形象、人际关系的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往往会产生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出现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等,使得其容易在挫折情境下失去自我控制。

第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会成为其消极情绪、认知、行为的保健因素。实验结果显示,抗逆力低的被试在挫折情境下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抗逆力高的被试。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在统计学上正相关。积极心理品质对激情犯罪的产生具有保护性作用。

第四,从自我系统角度,脆弱的高自尊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将对激情犯罪的发生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国外学者内夫于2003年提出一种新的自我观“自悯”,以弥补经典自尊概念的不足。自悯除与自尊在统计学上等效预测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还比自尊表现出更少与自我为中心的关联,比自尊与更强的情绪恢复能力、更富有同情心的人际关系行为,和更少的自恋和反应性愤怒相关。

(二)情绪、情绪调节与激情犯罪

第一,极端负面情绪的唤起对激情犯罪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情感,如愤怒、嫉妒、焦虑等,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在统计学上正相关。同伴提名身体攻击个体的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表达都显著高于其它正常个体。对引发公众批评的激情事件进行个案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激情犯罪的个人原因包括个体长期累积的压力和被压抑愤怒的立即爆发。

第二,积极的情绪情感,如:敬畏、幽默、满足、感激、快乐等,则会帮助个体更多地注意事物的美好部分,提升其认知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使个体的行为更加具有亲社会性与包容性。如研究证明,敬畏使个体更多关注周围的环境、更少关注自我,激发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上的时间投入。

第三,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对激情犯罪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证明自我控制、情绪调节中的表达抑制与认知重评,在统计学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预测攻击。冲动性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并通过焦虑情绪间接预测攻击行为。

(三)认知加工与激情犯罪

第一,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决定个体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关键不只在情境刺激,更在于个体对刺激的加工与解释。如果个体在挫折情景刺激下,迅速在对刺激的进行获取敌意诱因的编码、进行消极解释,并且缺少停顿下来的反思,那么这样消极的信息加工将决定后续的攻击反应。

第二,综合认知模型理论,认为对于实施攻击乃至发生激情犯罪的个体而言,敌意情境被自动化解释为“敌意解释”,敌意解释会直接诱发“愤怒”情绪,还会形成“努力控制”。对敌意解释的“反思注意”将会间接放大愤怒,但努力控制会帮助个体调节重评敌意解释、对反思注意进行自我分心、抑制愤怒的表达与攻击。所以,激情犯罪预防与矫治的关键就在于帮助个体减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改变自动化的消极认知加工。

(四)社会适应与激情犯罪

第一,羞怯特质个体更容易在挑衅、激惹情境下发生激情犯罪。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认为羞怯者在社交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包括:对社交结果进行消极预测、逃避社交情境、对蔑视自己的人怀恨在心。实验证明羞怯被试比非羞怯被试在被激惹情境后出现显著更多的反应攻击。社交焦虑本身与攻击行为在统计学上呈现正相关关系。

第二,缺乏社会关怀和支持的弱势群体更容易发生激情犯罪。社会偏见、挫折引发出当事人对现实的抱怨是激情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关系方面,研究表明个体反应性攻击与家庭关系的被削弱相关。同伴关系方面,反应性攻击儿童同伴地位较低,容易遭受同伴的拒绝和侵害。

四、激情犯罪的团体心理辅导矫治

根据对激情犯罪形成的心理因素的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辅导、正念与自悯训练都被建议应用于激情犯罪人员的矫治过程中。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锻炼个体社交技巧、培养个体共情能力、提升个体社会适应具有独特作用。所以团体辅导,这样一种颇具经济有效的矫治形式,值得运用,并加入其它具体的干预方法与干预理念进行尝试。实证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初中生的反应性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行为,而这种效果可能是通过团体成员体验、认知、行为等不同层面的改善来达到的。

(二)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之所以具有消极的人格特质、消极的情绪、消极的认知、消极的行为、态度或意志,乃至最终发生激情犯罪,正是因为人们缺乏了相应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主观体验和意志行为。所以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目的和方法,并不在于对消极心理因素的消除,而是帮助当事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心理资源,从而提升当事人的积极心理健康。其中,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抗逆力、敬畏、自律、宽恕、感恩、爱、仁慈、希望、乐观等;积极的主观情绪,包括:幸福、快乐、感动、温暖等。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训练,从长期来讲可以改善个体心理品质,从而有效地矫治与预防再次犯罪。

(三)正念与自悯训练团体辅导

第一,正念训练对挫折应对、情绪调节、认知改善具备重要影响。正念是对此时此地的不加评价判断的觉察。比如,正念训练中的“STOP技术”训练,分为四个步骤:停止、呼吸、觉察、继续,即在任何活动中花一点时间暂时停下来,进行深呼吸,观察自己的认知、情感、行为发生了什么,让自己重新与自己当下的体验建立连接,之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行为。这可以帮助激情犯罪个体在冲突情境中抽离自己,迅速恢复身体与情绪的调节和平衡,从而冷静、准确地重新认知客观事实,并最终自主选择恰当行为。

第二,自悯训练对善意仁慈、自我整合、社会连接具备重要影响。自悯,包含三个成分: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其中自我友善是在痛苦或失败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仁慈和理解,普遍人性感是把自己的经验作为更大的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进行感知。目前自悯干预包括:慈心禅,内夫的正念自悯干预课程,吉本伊信的内观疗法,利里等人的自悯写作任务,吉尔伯特与普罗克特的怜悯心理训练。自悯训练,可以帮助激情犯罪个体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建立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善意连接,消除自我为中心,关爱自我以致他人,不再坚持异常而脆弱的高自尊,或是對于社会比较与评价过分虚荣。

猜你喜欢
正念积极心理学
早餐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正念课程:赋能儿童学习力及心理健康发展
正念+药膳 还您好睡眠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踏入正念之路,体验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