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当前新时代背景对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教育实习模式的现状为导向,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模块化”教育实习体系,即内容上教育实习模块与职业标准、课程体系相对接,确保教育实习模块的系统性,通过职业技能比赛促进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并从组织、师资、资源、经费四方面提出了教育实习的保障体系,从而实现教育实习的结构化、整合化,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育实习;模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开展优质高效的教育实习迫在眉睫。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背景
(一)政策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引导与支持。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特别强调了对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规定“要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并对其具体实施标准提出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同时,我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也在强调要注重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答案,为党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国外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比较成熟: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实习,有立法保证;二是教育实习制度完善。院校因此能做到重视实践且不放松理论、实习基地稳定、实习时间较长且连续。我国职教界也提出了很多相对满足于我国教学国情的有关教育实习的模式,但很多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实习集中时间短、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模式单一、实习经费困难、实习管理松散、指导教师匮乏、实习评价制度尚待完善等。另外,我国的实践课程一般采取并列式组合方式,即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被平行放置于相对独立的培养阶段之中,彼此之间缺乏相互配合,不成系统。而根据近年来对高等职业院校已毕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也发现,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距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初入职很难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需求。因此,变革教育实习模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成为高职院校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
本文试图将教育实习与幼儿教师岗位能力无缝对接,构建高职学前教育“模块化”教育实习体系,即将实践内容划分成模块这样系统性的教育实习方式来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模块化”教育实习内容体系
(一)教育实习模块与职业标准对接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学前教育“模块化”的教育实习结构,即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习模式,具体包括参观、保育见习、教学见习、班级管理、环境创设、顶岗实习、研习等模块,贯穿于实习全过程。观摩幼儿园和教育见习,形成职业认同,树立科学的幼教观;班级管理、环境创设、顶岗实习等模块,锻炼专业能力。教育研习,反思、探索幼儿教育问题,提升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体系与教育实习模块衔接
高职院校应从“重视系统理论学习”转变为“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幼儿教师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針对专业工作岗位,选取任务内容,创设学习单元,再由课程专家和教学督导小组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和整合,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与教育实习模块衔接,以此为教育实习奠定理论基础。这样也确保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上岗就能用、就好用,重构了“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确保教育实习模块的系统性
高职院校针对每一个教育实习模块设计相应的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实习评价体系,确保教育实习模块的系统性、整合化,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上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实现从基本能力向核心能力的过渡和发展。
具体来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目标方面主要从理念、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确定,实习内容要具体可操作性,实习指导主要包括所属模块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实习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其中,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结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岗位需求,评价内容上,重点评价学生的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等专业能力;评价方法方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以及学校指导教师评价。
(四)职业技能比赛促实践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应通过职业技能比赛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首先,围绕学生教育实习模块所需要的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例如,讲故事比赛、环境创设比赛、说课试讲比赛等;其次,确立职业技能比赛所依托的专业课程,以课程的理论学习促进技能的实践训练,可由依托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项比赛的方案,包括比赛内容、比赛形式、考核方式等;最后,在校内比赛基础上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并请专业老师进行专门指导,从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模块化”教育实习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首先,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园校合作的教育实习工作小组,成员包括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幼儿园园长等,按照实习模块将责任明确化、清晰化,从组织上确保教育实习的实施和运行;其次,高职院校应建立教育实习的计划、动员、监督、总结、评价机制,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教育实习工作小组制订“模块化”教育实习工作计划,做好实习准备工作,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实习,全过程实习模块监督确保指导教师到岗、学生到位,每一模块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反思,形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最后,高职院校应完善教育实习的相关制度,包括园校合作制度、学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教育实习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二)师资保障
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通过人才引进、挂职锻炼、学术交流、国内外培训进修与考察、参加职业和执业资格考试、社会引进与聘请、社会服务等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建成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专兼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将“双导师制度”落实到教育实习中,即学生实习由本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指导教师模块化分配,并与任课教师相衔接,这样可以从师资质量上保障教育实习指导的有效性。
(三)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校内建立微格实训室、幼儿园模拟实训室、综合技能多功能实训室等,为学生校内实踐模块内容提供保障;加强实训室管理,形成“以专职管理员为主体、教师兼职管理员为辅助、学生管理员为骨干的实训室管理团队”3,做到实训实习的规范有序;第二,高职院校要推进园校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模块提供优质资源。园校双方明确教育实习管理职责、管理内容等,做到园校合作“人人有责”;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实践资源,根据模块内容进行网络观摩与研讨,也弥补实习基地供不应求的问题。
(四)经费保障
高职院校应在教育实习方面投入专门的经费,如用于学生实习交通补贴等,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并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确保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从资金上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
总之,教育实习“模块化”体系体现的是一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接岗位需求,精准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适应社会对准幼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N].教育部网站,2012.2
[2]吴英.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课程体系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2012:180
[3]李晓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管理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基金项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模块化”教育实习研究与实践”(2019ZYCQ22)。)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