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光 张玉华
[摘要]2016年,山东省出台《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让学生经历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的场所。学校是先导,家庭是基础,学校、家庭德育教育一体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和德育工作者从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出发,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建构起各具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农村学校德育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和有效的操作模式,尤其是在家校联合实施德育方面,研究相对薄弱。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只有把德育工作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农村初中家校联合德育一体化研究,创新德育新模式,探索学校、家庭德育教育整合机制,为德育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和值得推广的经验,进而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家校联合;德育;一体化;构建;策略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虽然都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德育却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即使有时开展一些德育工作,或者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往往也是走过场,忽视学生道德价值内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
而农村家庭教育更是缺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学生家长都认为德育是学校一“位”之事,德育活动只是在学校教育框架中进行,而家庭则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这样的德育往往只有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只有学校“一体”,不能形成家校合力。出现了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双方各行其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拓宽德育渠道,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何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提高德育成效,已成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利用“家长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营造积极向上进的家庭环境:鼓励家长订阅家庭学习资料、解决家庭教育低效难题,提高家庭教育时效性;鼓励家长关心、支持并参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的珠联璧合、各显特色、优势互补,改变学校和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积极创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生活、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不论学校或家长都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就是要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偏差,具体包括:
1.改变传统人才观的重智轻德、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思想
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孩子德育水平的提高;而道德的高尚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同样,知识与能力也不是对立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获得。所以,家长和學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成绩唯上,应该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劳动意识、感恩意识、关爱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行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转变,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多沟通,就孩子心理方面的困惑给予指导,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实践,满足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现、发展孩子的兴趣与爱好。
2.改变“依附性”的儿童观、亲子观和师生观
儿童不是学校和家长的附属品,是独立的社会成员,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家长和学校应该认识到儿童特殊的个性发展潜能,不能随意指挥、决定孩子的生活。家长、学校和孩子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寻找孩子的乐趣,尊重孩子的特长,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要正视孩子的潜能。在农村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要转变家长固有的观念很难,但只要从广大教师做起,教师以身示范,逐渐改变。相信家长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家长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方面保持一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现互补,这将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良性互动。
针对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由文化水平较低的祖辈看管的留守儿童家庭,要做好与他们的家校合作,我们需要更大的耐心与更加细致的策略。首先,我们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祖辈们,大多数不认识字,不会用手机,这对于学校、教师进行一些家校合作存在一些困难,但也不全无办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不怕麻烦,长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可以选择在放学后,或是周末,不定期地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做好家校合作。其次,虽然家访是一个与留守儿童家长教育合作的有效方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老师的精力、时间有限,不能做到个个顾及,所以教师可以为了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成立一个“家长互助团”。农村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单位居住。在一村之间,大家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家庭的基本情况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威信又热心肠的家长来担当家长互助团的负责人,这样可以把一些学校的信息带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因此,保持家校信息通畅,才能更好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
反馈系统理论的本质是系统由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构成。在一个系统中,如果系统没有灵敏的触角来准确地反馈信息,或者更糟糕,没有考虑到要把反馈信息准确传输给决策者,那么他就很难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学校和家庭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系统,家校合作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在这两个系统内部的传播与反馈。反馈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馈,学校和教师可以检验合作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家长的需要,根据自己和家长之间的差异调整合作的内容、合作方式、完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积极地反馈能够激发学校和教师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反馈包括及时性反馈和延迟性反馈,反馈信息可能通过家长言语表达,也可能是家长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家长的各种变化,认真聆听家长的信息,尽可能地收集各种反馈信息。学校也尽量从制度、设施方面保障反馈的开展,扩大学校对家长的开放力度,随时欢迎家长以各种方式反馈。反馈并不是信息的积累,而是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并落实到今后的合作中,总结并推广积极地反馈信息;调整消极的反馈,不断促进家校合作的改进与完善。
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及时获得来自各方的反馈信息是保证合作信息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要健全监督、评价体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将家校合作的实施纳入学校日常考察的项目中,制定有关促进家校合作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组织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制定督导评估内容和业绩考核办法,以及组织对家长的培训提高工作等,使家校合作逐渐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成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家长方面,鼓励家长对家校合作进行监督,并客观地提出评价。学校方面,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标准,就学校具体情况对教师家校合作进行考核,并结合家长评价,对考评合格或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并鼓励他们开展经验交流。这样从制度上,保障家校合作的落实;从心理上,调动教师合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