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0-03-02 02:25王茜苏文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茜 苏文伟

摘 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大学生文化自信也是其價值观的体现。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出现动摇。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也是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需要。基于此,着重分析文化自信,论述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明晰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89-03

文化是人类历史活动下的产物,更是塑造、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践行文化兴国、文化强民思想精神。个体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也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文化创新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有义务肩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重任,应将文化渗透到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以文化引领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1]。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育人创新,实现文化与教育的融合,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思想理念是文化自觉的延伸、补充,在一定意义上,个体具有文化自觉性,才能在文化选择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对自身文化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以自身力量,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换言之,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文化的一种自觉性,愿意坚守自身的优秀文化,并且对文化未来发展具有高瞻远瞩性,通过自身力量,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以文化引领人们、警醒人们,促进人们对文化的高度信赖与认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精神成熟的体现,是中国梦践行的需要。

二、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大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社会青年,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体现[2]。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标的一致性。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的新风尚、新思想、新理念,以此为教育模式,依托于一定的载体,促进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教育,通过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传承,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进而促进大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培育提供了载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发挥两者融合的效度,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内涵的差异性。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性,文化自信较为强调开放性、包容性,其容量较多,能够将一切文明包含在其中,倡导以文化熏陶增强人们的人文素养。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强调文化的选择性,文化的选择,使其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目的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活动,通过文化的领悟,促进文化的运用,彰显文化的特有魅力。

三是功能的契合性。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其教育主体都是针对人。文化自信以文化为导向,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选择上,构建自身人才培育方向,以人才培育模式,促进文化的传播,以文化感染、熏陶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文化的真谛。

四是内在的辩证性。文化自信的教育性较强,但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进而达到教育成效。同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也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此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依托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来完成,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进而更好地教育大学生。可见,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性,文化自信的传播、弘扬、推广需要依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挖掘不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来看,大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衔接较少。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不仅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还能够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来看,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没有运用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教育,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培育不佳。

(二)传统文化创新力度不足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手机APP、QQ、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活动、学习的主要空间,满足大学生异质性学习需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但其知识信息参差不齐,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影响到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互联网教育平台中,以正能量知识引领大学生,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其教育模式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地开发与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

(三)传统文化尚未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团等。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将传统文化内容全部运用到教育体系中,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将其运用到校园文化中,从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效度。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然而,受到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在运用过程中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尊重大学生主体的利益诉求,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发挥根本性教育成效。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育的本意是引领、唤醒,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引领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此层意义来看,教育的魅力所在是唤醒、引领。教师与大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教师身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有必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规范自身言行,为大学生树立楷模,以教师自身引领教育大学生,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在培育大学生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个体之前,教师应具有文化自信,以自身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引领大学生,成为文化传递、弘扬、创新的引领者,为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以文化为切入点,营造教育氛围,带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文化自信。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教师应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内容,结合课程知识内容,选取适合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实现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相融合,一同引领、教育大学生,进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心,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高校育人教育的使命。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是把一种正确的思想理念、精神植入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中,通过大学生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分析,接受这种文化,使文化进行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思想观念,进而以这种思想观念更好地看待自身,看待生活[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应肩负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任务,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文化自信中,应转变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大都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为大学生授课,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引领大学生,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参与兴趣,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进而彰显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十分重要。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契机,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仅重视智育,还应重视德育,以知识为导向,引领大学生正视我国文化,重视我国文化精神,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进而为社会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只有对本国文化具有一定的认可度,才能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教育途径让大学生知晓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魅力,增强大学生知晓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且在不断的研究、深入学习中,培育自身的文化自信。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

高校是人才孕育的摇篮,应发挥文化传承的功效,以文化陶冶、熏陶大学生,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也是知识与人文情怀融合的重要之地,应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理性精神的培育,并在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得到突显。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发挥其育人特性,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此,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的一种软实力,其以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受到师生的认可与追随。将传统文化滲透到校园文化中,实现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借助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理念、精神引领大学生,让大学生在解读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知晓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借助传统文化渗透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开展,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五)构建互联网优质文化资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育资源的生成,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互联网教育形式,使大学生更好地获取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好互联网教育工作,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整合优秀的文化资源,纳入到互联网教育平台中,以正能量知识引领大学生,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规避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害。首先,在互联网优质文化资源构建中,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实现文化与课程知识的融合,制作成教学资源。其次,根据大学生的喜好、性格特点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例如:借助微信软件,组建文化交流群,促进大学生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同时,构建互联网文化群,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分布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大学生更好地知晓文化。最后,借助互联网优质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对人们具有一定的引领、教育意义。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应从发挥教师模范作用、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构建互联网优质文化资源五个维度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雪,孙笑凡,高悦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程应用型院校[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52—53.

[2]林凤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及提升[J].贺州学院学报,2019,35(1):99—103.

[3]王怡骁.高校育人路径新探——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J].才智,2019(7):120.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