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2020-03-02 02:25李怡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质

李怡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认知,改善大学生的人文思维,培育大学生人文的情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显著优势。理工科高校应积极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不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改革,努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建设,以切实助力理工科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11-03

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否则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创造力。当前,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开展专业教育,理工类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1]。那么,如何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其人文素质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据此重点阐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以求教于方家。

一、积极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理工科高等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伦理观念,为其学科研究指引方向、提供动能,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架构与思维方式,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完美人格,使理工科大学生成为一方面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具备高洁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又掌握丰富专业技术、具备人文素养与实操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理工科高校为此应积极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切实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要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核心主体的多元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使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阅读传统经典,理解传统文化精神,把握中华文化精髓。更深层次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个体发展上成为拥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社会人,在文化传承上接受并践行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运用课堂教育平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最为直接有效。理工科高校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需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根据时代的需要撷取精华,综合运用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运行、课程评比的精心规划,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课程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精神要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互结合,并渗透、融合到理工科专业课程之中[2]。这样的两两融合不但可以引导大学生思想理念与专业技术的价值取向,而且丰厚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孕育、激发其人生理想和专业灵感,这样会极大地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辐射维度。

另一方面要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目前虽然开设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但由于课程涉及内容宽泛,无法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优效果,即大学生人文思维的形成。为了突破人文素质教育的藩篱,理工科高校要加大課程改革力度,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于课程建设之中,全面而积极地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设计,可分为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两大课程群。人文与社会课程群下辖文学与写作、历史与文化、哲学与宗教、社会与制度四个课程分支;艺术与审美课程群下辖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审美文化四个课程分支,两大课程群的每个分支均包括基本课程和延伸课程两个组成部分等。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规划目标可为每学年开设必选课3—5门,要求各学院依据自身培养目标从中选择1—3门;每学期开设选修课15—20门,由大学生任意选修等。

为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该注重相关教学内容的系统、全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种教育内容相结合;课程需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具有大学气象、体现大学精神,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经典和文化理念构筑起一代青年的精神彼岸。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要以改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全面提升大学生能力与素养为根基,充分弘扬高校文化育人的宗旨,实现从“单一化”向“多维化”、从“边缘化”向“基础化”的转变。

二、努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改革

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全面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是第一课堂教学改革。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当前理工科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课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例如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迫使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基于此,必须大力进行课堂改革[3]。

课程设置提倡“一极切入、多维融合”。理工科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应该遵循课程综合的理念,淡化人文学科的学科界线,强调努力建设“一极切入、多维融合”的综合多元课程。此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主讲教师的学科背景,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某个专长领域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突出综合性、概括性、鲜活性的理念,达到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同时,课程内容需要鲜活丰富,既有宏观的整体概括,又有微观的个案解析;既有纵向的历史脉络梳理,又有横向的特定时代阐释,需努力做到点面结合、纵横捭阖。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赏析》课程就可以以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纵向梳理为基础,横向兼容艺术与文学、历史与哲学等多个学科,使大学生在鉴赏绘画作品、了解历史脉络的氛围中,发展想象能力、类比与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感悟进而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真谛和人文内涵。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