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层生态学看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

2020-03-02 02:22刘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2015年科研重点项目“基于深层生态学的唐朝送别诗研究”(zyzd201502)。

摘  要: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维的诗歌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即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他的生态整体观表现在对生态整体性和物种关联性的描写。他对自然的尊重表现在对自然价值的肯定和万物平等的观念。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对物种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的认可。王维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对生态美的描写,对自然美的欣赏。

关键词:深层生态学;生态意识;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作者简介:刘芳(1982-),女,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2

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创作过热衷描写大自然,如陈子昂、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其中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701—761)字摩诘,现存的400多首诗歌作品中,有一百首左右是关于自然山水的。王维的山水诗风格独特:“空灵”、“禅趣”、“画意”[1]。研读他的山水诗,除了能读出禅理和画意外,还能感受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意识。根据深层生态学,生态意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和“敬畏生命”[2]。“生态整体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物种的关联性;“尊重自然”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平等性;“敬畏生命”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和重要性[3]。

一、生态整体观

王维描写自然山水时,会把人类置于自然环境中,使人类与其他生命构成一个生态体系,从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王维格局大、视野广,他的部分诗歌也是恢宏、壮阔的。以《汉江临眺》为例:“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水、楚塞、三湘、荆门、长江、郡邑、襄阳这些地点和地域构成一个生态圈,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汉江的水流过楚塞,进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的水,又与长江相连接,江水两岸都是各大郡邑。襄阳这边风景独好,诗人愿留在此地,与山翁常伴饮酒。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也决定了人类生活的栖息地与自然山水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无论从诗歌布局还是语言雕琢都体现了诗人在自然中享受快乐的心情。

王维也有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在《渭川田家》这首诗中,他勾勒一幅恬静、安詳的田园生活图,从农家的日常小事来探讨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以及和谐关系。“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开篇描写夕阳西下,牛羊归村,交代了整首诗的生态系统是一座村落。有村落,就会有山水、夕阳、牛羊、猪、鸡犬、田地、房屋、人类以及其他生物。诗人紧接着在第二句中描写,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人类的生活细节。老人在门边等候放牧的孙儿回家,内容非常生活化,是人类在生态环境中最自然、最真实的画面。麦田里的鸡叫,蚕儿作茧,桑叶变得稀少,都是人类周围的生命体的生活状态。诗人让读者看到人类的活动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周围的生命也有其自身的生存规律。农夫们农作归来,亲切交谈,欢声笑语,这种最朴实的生活点滴营造了一种动物、植物、人类和谐相处、闲逸超然的生态境界。人类与自然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关系。整首诗的诗歌布局独特,第一句和第三句描写自然,第二句和第四句描写人类,最后一句总结诗歌主题,表达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中国许多诗人都在从官之后,被大自然的山水感染,萌生回归自然之心,“不以主客体二分的强力意志力去操纵,而是以个人的宽广胸怀去体验、感受和融合自然之美,是中国古代许多贤哲的崇高生活取向”[4]。

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王维的生态整体观是他的全局观,从整个宇宙的存在看待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王维看到了生命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的联系对于整个宇宙的价值,“生命是个共同体即生态体系,没有任何生命可以离开这个共同体而单独存在。所以生态体系就是人和其他生命共同的家园”[5]。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彼此需要的,他们不断促进彼此、成全彼此,才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尊重自然

在王维的诗中,物人、物物是平等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也是平等的。人类并不是在征服自然,而是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成于自然,融于自然。这在他的《山中》和《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有所体现。

《山中》可以让读者看到诗人王维对自然规律的敏感度和细致观察。“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写初冬时节在山路上行走的所见所感。山路旁溪水变浅,溪中的白石都露出来了,涓涓细流缓缓地流动,入冬之后红叶变得稀少了。在季节变化之时,诗人不仅着眼于人类的生活,也关注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在诗人眼中,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有价值的,值得尊敬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描写冬季松柏苍翠,即使没有雨水,也能让人感觉到绿色的植物像是能溢出水一样,打湿人的衣裳。诗人用心去感受山中的植物,对自然充满了爱和敬畏,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即使在冬季,诗人的心态也是积极乐观的,没有把冬季描写得萧瑟悲凉。诗人没有把四个季节区别对待,也没有把四季中的不同植物区别对待,他们都是平等的,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雨后春景图。诗人依然是从大自然中的细微变化下笔,向读者展示他对自然的尊敬。“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春天雨后清晨的美景。在春雨的滋润下,桃花格外的鲜艳可人,娇姿欲滴,柳树也变得更加翠绿,笼罩在清晨朦胧的水烟中。一红一绿正是春天的颜色,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承接上句的“桃红”、“宿雨”、“柳绿”、“朝烟”。昨夜的春雨打落了花瓣,黄莺在柳树上啼叫,“山客”依然在睡眠中。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突出了人处于自然之中宁静悠然的心境,道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在以上两首诗中,人类都是大自然变化中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只有秉持万物平等的观念,人类与其他生命才能和谐地生活在自然中。

三、敬畏生命

“自然界是生命之源”[6]。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自然界万物都是生命,生命是多樣的,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人类的生命固然珍贵,其他生命也值得敬畏。王维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充满了敬畏之心。他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一切,把大自然视作孕育一切生命的源泉。读者从《鹿柴》和《积雨辋川庄作》这两首诗可体会到王维的生命观。

《鹿柴》的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写一座静寂的深山里,看不见人,却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深山中有丰富的物种,人类只是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空山中看不见人,是因为大自然之伟岸,也是因为人完全融入大自然中。在幽静的深山中,有各种悦耳的声音,包括水声、风声、虫鸟的叫声,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人类的声音。自然孕育了众多生命,才能有这丰富的声音。诗人把人类的声音作为典型,突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体现诗人对深林中这些生命的尊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写落日的余晖照进深林之中,穿透斑驳的树叶,照在青苔上,刻画了深山幽静的美。寂静的环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静止。深山中的动物开始归巢,人类开始返家,万物都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生存。诗人对日落时分深林中的细节观察细致入微,这一抹余晖,就是生命进入休憩状态的象征。

《鹿柴》通过营造幽静的氛围,展现生命的律动。《积雨辋川庄作》是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呈现各种生命的生存方式。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人类的生活。雨后的村落,女人在家做饭,炊烟升起,饭菜准备好后,给农田里正在劳作的男人们送饭,这是农家最朴实的生活场景。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从描写人类转向描写动物和植物。诗人选取两种动物-白鹭和黄鹂作为代表,白鹭在水田上飞,黄鹂在树上鸣叫。这两种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存空间。正因为物种的多样性,生命才能丰富多彩。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在参悟人生的真谛、看透人世的纷纷扰扰后,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写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敬畏,所有生命体互相尊重,互相依存的生活状态。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紧接着上联的内容,“海鸥为什么要怀疑我出世的心呢?”。诗人以问句的方式呈现诗人与动物的沟通与对话。看似是诗人对海鸥不理解自己提出的疑问,实则是诗人与海鸥关系的亲近。把动物当作平等的对象,双方的亲密关系使之可以像朋友一样对话。这正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脱凡超俗、热爱自然的状态。

王维的生命观是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世界的丰富多彩正体现在人类对其他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人类与其他生命共享、共有、共建一个家园,人类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四、结语

“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和生命整体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7]王维把他的生态意识写进了诗中,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活动,展现人类与动植物、周围环境和谐、平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9.

[2][3]汪东树.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19.

[4][5][7]章海荣编著. 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3、334、353.

[6]蒙培元.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6):8.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
林清玄散文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推进绿色发展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论壮族山歌的生态意蕴与民族经济发展
《白鲸》的生态意识探寻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