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2020-03-02 23:20袁巍然
绿叶 2020年5期
关键词:麦收农人麦苗

◎袁巍然

麦子是苏北老家不可或缺的植物,因为面粉是主要的口粮。我对麦子美好而深切的感受来自家乡的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隆冬时节,漫天的雪花一飞舞起来,我就记起了这句话。跟人一样,小麦也是曾要过冬的,那厚厚的雪层就是它们的被窝了。这么一想,麦苗就一下子成了会呼吸、有情感、知寒知暖的活物了。

经过半年多风霜雪雨的洗礼,麦苗由冬天的弱不禁风到春天的茁壮成长再到夏天的日益成熟。麦子是最具备沧桑感的庄稼,也是我生命里最感亲切、最值得敬仰的一种植物。麦子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抹弱弱的绿色,却能抵御住整个寒冬的侵袭,也只需一缕春风,便仰起高昂的头颅,开始分蘖、拔节、生长,顽强地为吐露出生命的芳华。麦子怀揣一颗感恩之心,默默地回报着大地的深情呵护,永恒无悔地向人们奉献着丰腴的果实。

时间在变,节气在变,麦子也跟着在变。到了五黄六月,玉米豆苗长高时,麦苗早已不是麦苗,麦苗成了麦子,颗粒饱满,泛出诱人的深黄,金色的田野仿佛是大地上一堆堆流动的火焰。微风吹过,平展得仿佛水面般的麦田便掀起阵阵波纹,一波又一波,连绵起伏,十分壮观,而且变得愈加成熟与丰满,就像即将出嫁的大姑娘,浑身散发出成熟的光芒,浑身透着喜庆的气息。

麦子成熟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甚至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每到麦收前夕,农人们便开始准备工具。有的到集市上购买崭新的镰刀,有的翻出闲置了一年的旧镰刀,上面出现锈迹,它似乎不是一件农具,而是一件古董。镰刀上落满了灰尘,看上去似乎变老了,刀背黯淡无光,刃口锈迹斑斑,锋芒被铁锈掩盖,如同落魄的英雄满怀着憋屈。父亲一一查验镰刀,轻轻抚拭着曾经锋利无比的刀口,不时地用嘴吹落浮尘,目光里满是疼惜。

父亲磨镰刀的神情,是那样的肃穆和庄重。

明月在天,形状如镰;父亲在地,腰背亦如镰。如水的月光洒满小院。父亲面前放水的瓷盆里,倒映着一弯月亮。农人磨镰多用青石,石面平滑柔和,磨出的刀刃更有韧劲。父亲蹲在地上,将磨刀石斜着支撑在瓷盆里,双手拿起镰刀,轻放在磨刀石上,往上面撩一些水,然后一推一拉,霍霍声顿时响起,流畅而熟练,暗红色的铁锈纷纷脱落,周围弥漫着浓重的金属腥味。过了一会儿,父亲的动作变得缓慢起来,轻推慢拉,接着一次次让镰刀浸水、磨砺、擦拭,刀口变得愈发明亮起来,直到光亮如初。镰刀又恢复了往日的面目,浑身透着淬火之后的激情,矫健的身影散发着锋利的银光。镰把黝黑光滑,如同抹上了一层光亮的油漆,那是父亲长满老茧的手经年把握的印迹。父亲用指头试试刃口,一种涩涩的锋利由指头传遍全身,有不寒而栗的感觉。磨好一把,接着磨另一把。磨镰是个细活,来不得半点急躁。终于,镰刀都磨好了,一把把寒光四射,锋芒毕露。

麦子拔节或扬花的夜晚,麦浪随风摇摆,洋溢着成熟的气息。父亲披着单衣来到田野里,随意坐在田头。那时的夜极静,父亲倾听来自田野的声音——那时的麦子仿佛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骨节开始变粗,嗓音开始变粗,好像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和密码,都争着发言。那些麦子的叶片,一个个像举起的旗子。麦穗像开怀的女人,腹部日益隆起,在微风的撩拨下,越发鼓起身子,展示出丰满的模样。

殊不知,那夜静的下面是动,是爆发。麦子的拔节和扬花的声响,正是这大静与大美的陪衬。那些静则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氛围和气场。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场景里潜伏,也像一株庄稼。与土地厮守的人,何尝不是土地上的一茬庄稼呢?一茬庄稼可能是经历了一个春一个夏,或一个夏一个秋,或一个秋一个冬,最后被农人收获。而人则是经历了几十茬的庄稼,最后被命运收走。

麦收是一年之中最为繁忙的一个节气。天真的晴了,烈日当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满目金黄,流光溢彩。微风拂过,麦浪此起彼伏,浓浓的麦香气息弥漫开来。密密匝匝的麦子真正成熟了,麦芒变得坚硬刺手,麦穗变得圆润饱满,互相接触着发出“嗦嗦嗦”的脆响。父亲决定开镰。

每年的第一镰,父亲都当仁不让。他站在最前面,左手拢麦,右手执镰,轻轻地一挥——哧!举起一束麦把高高扬起在家人面前,如同扬起一面旗帜。在天色微明的田野上,看到麦子一片片倒下,父亲低着头,好像眼睛里只有麦子和泥土。但我知道,父亲也是把自己看成一穗麦子。他们都是来自土里,一样的沉静,一样的朴实,一样的肤色,都是生活的本色。汗水一道道从脸上身上往下淌,汗水流在被麦芒扎的地方,火烧火燎般刺痛。腰酸得直不起来,背疼得如针刺,手上、胳膊上、腿上、胸膛上,也会被麦芒、镰刀、绳索所损害,留下伤痕。镰刀带起的尘土,吸进嘴里和鼻孔里,吐出的痰也是黑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农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只想着抢收。也许这就是命运——互相制约,消耗磨损,麦子的命运,也是农人的命运。因为麦子熟得快,天气也变化快,如顽皮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响晴,下午就会乌云密布,甚至会大雨滂沱。农谚说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从收割到进仓,每个环节都松懈不得。

干累了,伸伸腰,往手掌上啐一口唾沫,便又低下头。镰刀在阳光下闪过一道道明亮的弧线,如同流星划破夜空,哧哧声此起彼伏,犹如一首动听的劳动者之歌。如今,想起那古铜色的脊梁上不断渗出的汗珠,不禁对那些常年躬耕于田野的农人们产生由衷的感激之情。再也不难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再也不难理解为啥农忙时节,火车和汽车站会那么拥挤;再也不难理解为啥小区旁正在建设的工地突然会失去往日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农人,这个季节对他们来说,是累并快乐着的日子。

半晌的工夫,原本波澜壮阔的麦海变得平静了许多。割下的麦子被有序排列着,只留下矮矮的麦茬,远远望去像黄地毯,可踩上去并不松软。割下的麦子要扎成捆,通过肩扛、手提、担挑、车载等方式运送到打麦场。早些年,要用耕牛拖着碌碡在摊铺成片的麦场上反复碾压,这要经过数次的翻晒。烈日下,父亲站在麦场中间,一手扬着鞭子一边拽着缰绳使劲地吆喝着,牛拉起碌碡一圈圈地碾压起来,步履缓慢,显然很吃力。父亲那黝黑裸露的脊背上不停地滚动着豆大的汗珠。

后来改用拖拉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仍需要人工协助翻晒。再后来又改用脱粒机,只要将整捆麦子填进脱粒仓里,就可以直接将麦穗脱成粒。虽然程序简化了,但需要多人齐上阵,忙而有序,为了抢时间,常常是通宵达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结束后,脸上全是灰尘、汗渍和笑容。看着堆积如小山的麦子,全家人如释重负,累在身体,甜在心里,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了保障。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耕牛、拖拉机、脱粒机在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收割机。眨眼工夫,大片的麦穗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人们的观望和惊叹中便荡然无存。三三两两的农人驾驶着拖拉机等运输机械,悠闲地等候在地头,谈笑风生,幸福的心跳与收割机械的轰鸣融合在一起,丰收的喜悦荡漾在脸上。

曾经让人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当年的割麦场景再也找不到了,村边金黄的麦秸垛也消失了,镰刀、木锨、叉子之类的农具恐怕有好多农人都不会用了……

已经远离麦田三十余年的我,再也回不到昨天。但是,每到麦收时节,昔日忙碌的场景都会在我脑海浮现。那种混合着阳光、泥土、露珠和麦粒的清香,已经浸入骨髓。那是一种根植于心田、永不磨灭的味道。想起当年麦收时,总有一种温情从心底泛起悄悄溜进我的心房,挥之不去,因为那就是老家的味道。

猜你喜欢
麦收农人麦苗
又是一年麦收时
捉迷藏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泥砖筑叠(中国画)
刘麦收 国画作品
小麦苗的梦
我到麦田看麦苗
小雪花与麦苗儿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