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
(中国作家协会,北京 100013)
2019年至2020年。中国和全世界遭遇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人类和这种未知病毒、这种具有很强传播力的传染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将其称作一场人类与病毒的世界大战,亦毫不为过。在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过程中,人们遭遇了太多悲欣交集的事情,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亦殊为惨重。
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是时代的书记员,是人类的良知,是人类审美活动和情感的一种凝聚与集中体现,因此,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与之相伴随出现了大量纪实性、报告性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报告文学这种从新闻中衍生出来的文体所应负载的一种时代责任与使命。反映疫情及疫情防控的报告文学创作数量可观、内容宏富、角度多样,一批作品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疫情文学创作潮”。
在疫情文学创作中,首先是一批专业作者的写作。这些专业作者有的赶赴疫情一线,亲眼目睹、亲身见证疫情防控过程,去寻找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的人和事。譬如,中国作协2020年2月派往武汉采访的作家小分队李春雷、李朝全、纪红建、曾散等人,他们在第一时间深入到医院、隔离点、康复驿站、社区、派出所、消防队等,采访了大量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警察、社区干部、志愿者、各级领导等,创作发表了数十篇生动鲜活的报告文学作品。包括湖北作家普玄、刘诗伟,蔡家园等,也都克服“武汉封城”后的种种困难,纷纷奔赴前线采访,书写了一批记录武汉封城76天曲折经过的纪实文学。李春雷、纪红建和曾散等从武汉返回后,有的又再度前往武汉补充采访,他们分别以武汉金银潭医院、全国抗疫经过和战疫中的青年群体等为各自的书写对象,计划推出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作协又通过设立抗疫题材创作扶持专项及中国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计划等方式,推动抗疫题材的文学创作。其中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作家熊育群正在以全国抗疫为主题,创作一部全景式纪实。王昆以火神山医院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为描写对象,计划推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作家网等,更是不吝版面,大力宣传报道抗疫一线的采访创作,刊发鲜活的报告文学作品,同时鼓励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作家和记者、老百姓等拿起笔来,书写记录最鲜活最生动的疫情报告。中国作协创研部与《人民日报》文艺部合作开办了“抗一线的故事”报告文学专栏。《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湖北日报》《解放军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湖南日报》《河北日报》以及《北京文学》等,都相继刊发了一批疫情题材报告文学。其中《光明日报》在国内疫情至为严峻时期,接连在头版和头版头条推出了近20篇报告文学,措施给力,影响很好。湖北本地的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崇文书局,以及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都已经或正在筹划出版疫情题材的报告文学。中宣部亦在2020年的主题出版重点项目中对疫情文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所有这些,皆有助于“疫情文学创作潮”的发展,也有助于催生疫情文学的力作佳作。
湖北省作家协会也积极推动疫情题材创作。人民网、《湖北日报》等报刊网络媒体,也通过举办征文活动等,征集抗疫亲历记,疫情防控口述、访谈、日记及书信等,发表了一批关于武汉和湖北等各地抗疫惊心动魄过程中的凡人凡事,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还有一些作家,通过听闻和媒体报道等,搜集梳理资料,采用日记、手记、纪实等方式,也对疫情发展经过做了一些记录和书写,创作了关于武汉封城、湖北保卫战、中国抗疫等方面的纪实性作品。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主要借助第二手资料进行梳理整理和重新讲述书写的作品,有的可能会存在细节失真或内容失实的严重缺憾。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不少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百姓参与了创作。他们通过撰写医院日记、方舱日记、援鄂日记、口述亲历等方式,记录下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切。还有的通过两地家书互动的方式,通过文字+视频、纪录片、漫画等形式,对战疫过程进行了客观记录。这些自发的群众性的全民性的创作活动,已然构成了疫情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为疫情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动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些叙事大多鲜活、及时、可感,原生态的作品,必定具有别样的价值。
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一线报道,亦因其现场性、即时性而显得倍加珍贵。在疫情演变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新闻记者身处一线,既为人们及时提供了急需的丰富的新闻信息,同时也对战疫中的一些感人的人和事作了客观的记述和报道。这些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艺类通讯、人物特写,无疑具有类似报告文学的价值。报告文学与新闻不可分割,报告文学作家往往都有新闻记者的从业背景或经历。正值当下报告文学作者青黄不接之际,希望通过疫情文学的全民参与及全民书写,能够从媒体记者和普通百姓中涌现出一批喜爱报告文学创作的新人。
目前关于疫情的书写,大多止于直接的直击现场,直接记录其间所发生的人与事,记录历史,书写过去。相对而言,对于疫情的思考,对于瘟疫与人类的关系,对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遗憾和缺陷,特别是理应引发的一些思索反思,包括公共卫生建设、健康建设及管理,包括人类应如何与病毒共处,瘟疫过后的人类生存,精神道德重建,城市重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的思考都还比较缺乏。
关于疫后的心理救援、心理辅助与心理重建、社会组织和城市重建等,亦尚未见到这方面的作品。对于中国疫情防控的书写比较充分,而对于世界各国、人类与疫情共同的战争的书写和记录则还有待拓展。因为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蔓延,作家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报告文学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目前,关于疫情的局部的、单方面、单一向度或维度的创作比较多,全景式的立体式的报告、叙事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百科全书式的报告文学还在路上。迄今亦未产生足以与疫情灾难相匹配的疫情文学力作。可见,在这些方面,报告文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与可能,我们期待着经过时间和岁月的积淀,更深刻更厚重更有力度的疫情文学精品能够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