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高校立德树人新视角①

2020-03-02 17:23罗晓娟王翠英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

罗晓娟 王翠英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210012)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可见,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否认同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使得高校必然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最核心的主体,必然要将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

一、文化及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国家或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总和。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一般指包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精神层面的汇集,它是一个民族的本质属性。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作为自身属性的文化的价值、生命力、发展前景的确信和对其自身传承、创新、发展文化能力的确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指引、以基本国情为依据,逐步树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3〕。”

二、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中华文化蕴涵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可以为立德树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资源。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激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活力和功效。

1.文化自信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

文化自信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中国人民自古就注重国家利益,将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清朝林则徐虎门销烟,受到非难时提笔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推公至上的传统,融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从古至今,薪火相传。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钱学森,主动放弃国外给出的优厚待遇和发展前景,毅然选择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的大学要用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2.文化自信是发扬开拓创新精神的脊梁

文化自信体现在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变、求新、求发展的精神上。《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国历史上通过改革创新强盛国家的事例比比皆是:战国时期使秦国逐渐变为强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文帝和隋炀帝开创的沿用千年的科举制度、宋代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等,都是中国人开拓创新精神的彰显。可以说,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4〕。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意味着要使其传承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精神。

3.文化自信是民族担当精神的再现

担当是指为了实现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自觉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在困难面前主动请缨,舍我其谁的勇气。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担当思想。孔子主张“当仁不让”、孟子说:“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君子志在担当,忧乐天下是儒家的“道统”,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兵临城下,文天祥变卖家产,在家乡组织义军三万,有人劝他,说宋王朝都无计可施,你这三万人又有何用,文天祥说:我虽力单,也该尽力!民族英雄用行动诠释何为担当和使命。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身体挡子弹、炸碉堡,用牺牲自己践行民族大义,体现担当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岗位担当奉献的楷模及其事迹举不胜举: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这些英雄、楷模的事迹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担当本色,担当的责任和勇气始终融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世代相传。

4.文化自信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探寻到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雏形。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思想,都主张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观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主张不同事物在相互融合、协调中共同发展的思想,都体现了对“和谐”关系的追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执事敬”“事思敬”、朱熹的“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等,都对敬业做出了深刻的阐释。文化自信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文化自信有助于涵养思想道德品质

《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文化德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反映了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德性观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具有丰富的资源可借鉴。第一是自强、自立的品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人民以勤劳勇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自强、自立的真实写照。第二是包容的美德。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等是对包容美德的赞誉和推崇。第三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被孔子大加赞赏的弟子颜回,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第四是谦逊礼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第五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美德。古人云:亲仁善邻,意思就是对待自己周围的人要友善,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路径

文化自信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文化认知来源于文化知识的习得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认同来源于文化应用、交流和体会;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主体意识的树立和知行合一境界。

1.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激发管、教、学三方主体的积极作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提振文化自信要求学校各个方面都要树立文化主体意识。首先,从党委书记、校长、院系、部门中层干部到一线教职员工都要统一思想认识,将文化自信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把提高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育目标重中之重。重视用新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用新知识、新方法提高学生文化创新的本领,唤醒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教师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素养。不仅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大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自己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体的合力。

2.整合显性和隐性文化教育资源,发挥“1+1大于2”的优势

文化自信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采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文化自信的显性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为培养、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而开设的历史、文化类、哲学社科类的课程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堂学习心得,启发学生领悟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想等。讲党史、国情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文化规定性等。文化对人的影响多半是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隐性教育要与显性教育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到隐性教育,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美,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体验真,思考生命的意义;锻炼能,增强自信和活力。除此之外,社会实践也是文化自信培养的隐性途径。还有校训、校风对营造积极向上、尚善的心理氛围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校舍内部结构和布置都应有文化内涵,设计在充分考虑文化传统、伦理观念的同时还要不失时尚要素,让身在其中的师生员工获得美感、深受文化浸润、领悟时代精神。

3.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增强学生的文化辨别力和包容力

社会思潮的多元、全球化的开放环境,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一方面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发展成就、良好的形象、价值观、思想理念等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获得和世界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大学生在开放环境下,可以开阔视野、接触到多样文化。同时,带来的挑战是学生进入了一个信息多样、文化多元的“万花筒”世界。“万花筒”的视觉效果是通过几个镜面组合而形成的错觉,因此从万花筒中看到的“美景”大多是虚幻的,并不代表真实情形。因此,大学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就要打破“万花筒”形成的幻觉,将“万花筒”中的文化元素抽离出来,理性地看待它们,增强学生的文化辨别力;另外,大学还要为大学生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同学有机会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文化的优长、短缺,不盲目崇拜别国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善于吸收人类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它们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化和改造,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内涵。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的包容力,提高发展、创新文化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4.知行合一,在文化实践中培育文化自信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在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上,要遵循知行合一的思想,既要使学生明白文化自信的内涵,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兴盛,事关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更要鼓励和促进大学生投身于文化发展、创新的实践中,切实提高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5〕。5000多年灿烂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战争中孕育的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巨大的智慧宝库。新时代高校要发挥好、利用好中华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学生也要善于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