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锐 康翠萍
(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少数民族干部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不仅发表了诸多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论述,还出台了诸多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步伐。
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比较熟悉,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与民族地区群众沟通,是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桥梁和纽带,是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中流砥柱。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强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并出台诸多政策推动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和调研时强调,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要加大,对于那些对党忠诚度高、思想作风正、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要大力培养、选拔、任用。他还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构成要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要关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是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和任用的重要标准[1]。
2014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体体现在政治、能力、作风方面强。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把青春奉献给新疆的各族干部要特别关心。对那些对党忠诚、能应对突发事件、能驾驭复杂局面等方面素质特别突出的干部要大力培养、选拔[2]。
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原则基础上,大力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把他们安排到关键和重要领导岗位上,让他们挑大梁,还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中央和国家机关交流来培养锻炼[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4]
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要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既要大力培养,又要放手使用,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进一步加强优秀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培养[5]。
2015年8月26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学建设、科研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进而打造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国家队”[6]。
2016年12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民族发展规划》),其中强调干部培养的力度要加大,少数民族人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渠道要打通、拓宽,加大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尤其是民族领导干部的培养。对于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的培训交流和挂职锻炼力度要进一步加大[7]。
2018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2018—2022 全国干训规划》),其中强调要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继续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8]。
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办公厅每年都下发了关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的通知,“骨干计划”每年招生人数为5000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分别为4000 人、1000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高层次骨干人才。
为能及时、全面、准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所学习、理解,保证少数民族干部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理论成果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例如,2014年,民族出版社与其他两家出版社联合翻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七种少数民族文字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201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领导,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共同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5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翻译出版工作。201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领导,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共同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5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的翻译出版工作。
政策内容分析有许多不同分析标准和分析框架,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的内容分析框架主要借鉴我国著名学者孙绵涛教授较为成熟的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框架,即教育政策的内容包括体制、经费、教师和质量四个方面[9]。
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体制政策主要涉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相关职能和规范等方面,旨在协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资源分配和工作关系。
第一,依托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得到了扩充,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高层次骨干人才十分紧缺。“骨干计划”始于2005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实行“骨干计划”,依托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通过分析2013年—2019年的“骨干计划”通知的文本可以发现,每年“骨干计划”的通知中既有共同的要求,例如,招生单位招收的汉族在职考生不超过10%,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从2015年开始,“骨干计划”通知中规定对博士考生的录取的要求是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的占比不能少于80%。2017年,“骨干计划”通知中取消硕士研究生单独安排的强化基础培训,改为“骨干计划”新生在进入招生学校之后进行基础强化学习。2019年“骨干计划”通知中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侧重理工类和应用型专业,招生比例不少于招生总数的一半等等。
第二,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在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中的作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机构开展干部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2015年8月26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发展规划(2015—2020年)》,强调要充分发挥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国家队”和“主渠道”作用,到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与民族工作相适应、办学条件更加完善、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示范作用更加凸显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为民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6]。2016年12月24日,《“十三五”民族发展规划》,指出既要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干部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又要对汉族干部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提出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具有双语教学优势的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院校、党校等机构的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养培训[7]。
第三,利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参观学习等多种渠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多渠道培养,倡导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参观学习、境外考察等实践形式,使他们在不同地域、部门、岗位上接受锻炼,进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可以把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安排到内地交流、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针对内地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地方,可以安排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来协助管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培养锻炼[3]。2016年12月24日, 《“十三五”民族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东部地区干部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力度。通过挂职锻炼、多岗位锻炼等渠道,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7]。
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经费政策主要涉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经费的拨款、筹措、分配、使用、资助等方面,旨在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第一,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为辅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经费政策。十八大以来,为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经费的来源渠道,提高培训效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为辅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经费政策。《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实施方案》中规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支付,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和要求拨到培养学校。承担培养任务的科研院所需要的经费,按标准和要求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10]。2013年—2019年“骨干计划”通知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包括基础培训)的相关费用(主要是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按照国家和招生单位要求自行缴纳。2018年11月2日,《2018—2022 全国干训规划》中指出,各级政府要在保证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将干部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尤其要注意加大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对民族、边疆等区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要加大力度,针对有财政困难的区域,可以灵活变通,通过利用自有财力和上级转移支付等途径开展干部教育培训[8]。
第二,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13年“骨干计划”通知中规定招生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他们完成学业。2014年、2015年“骨干计划”通知中又规定招生单位(包括基础培训学校)要根据国家相关奖励和资助政策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2016年—2019年“骨干计划”通知中又增加了在评定奖助学金时,要考虑这些学生的特殊性,进行适当倾斜。
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师政策主要涉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师的引进、流动、待遇、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旨在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第一,注重少数民族干部优秀教师的引进与培育。教师队伍是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倡导通过引进、培养、共享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2015年8月26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要通过实施“创新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程”“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工程”“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选人用人制度机制完善工程”来打造一流干部教师队伍[6]。2018年11月2 日, 《2018—2022全国干训规划》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教学名师,对于各级各类人才政策也要适用于干部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培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以及在学科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名家,定期评选和聘用一批全国干部教育名师,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8]。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招录、对口援助、培养培训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2014年12 月22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大教师援助的力度和规模,提高双语教师的数量,支持和鼓励双语教师参与培训活动、教研活动等,重视双语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少数民族干部运用汉语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调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积极性[5]。2016年12月24日,《“十三五”民族发展规划》中指出国家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7]
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质量政策主要涉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旨在培养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
第一,注重对“骨干人才”的基础强化培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骨干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注重对“骨干人才”的基础强化培训。2013年“骨干计划”通知中规定被录取的硕士生要在高校基础培训基地接受一年基础强化培训,博士生直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学习。2014年—2017年,“骨干计划”通知中均规定,达到录取院校普通计划复试分数线和录取要求的硕士生,可免除一年基础强化培训,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博士生直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学习。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培训的通知》,规定从2017年开始,被录取的考生直接进入招生学校进行基础强化学习,单独安排的强化基础培训被取消。
第二,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保证了培训课程内容的丰富和科学合理。2015年8月26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要“探索建立民族版块数字化课程体系和网络学习平台”“在学院现有课程基础上,紧跟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重点是民族工作实务和民族理论政策,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民族干部成长需要,进—步加强新课程开发,打造系列特色课程,形成一批模块化的精品课程,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录播系统和民族干部网络学院建设,发挥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基层干部的作用[6]。2016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实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由内地高校与当地大专院校共同实施,遴选当地优秀年轻干部,重点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课程,在五年内为新疆、西藏培养大约1000 名干部[1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航掌舵,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发表了重要论述,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政策体系,并体现出了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上有关政策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列宁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理论精髓,以我国自古以来统一的多民族的国情为前提,以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民族问题为依据制定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设计具有科学性。从教育机构来看,既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侧重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又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注重普通干部、基层干部等培养;从教育内容来看,既有党性教育,侧重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又有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从教育方式方法来看,既有案例式、研讨式、模拟式等传统方法,又有结构化研讨、案例复盘、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方法。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与时俱进地做出了相应的回答。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世界形势,还是国内形势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部分地区民族问题依然很严峻,冲突时有发生;从国内来看,民族地区脱贫进入攻坚期,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难题亟待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新论述和新观点。例如,“要坚持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均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新时期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除了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理论之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新要求和新论述。例如,对于如何做好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个创新性的答案——“两个关键”,即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指的是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党是领导民族工作的核心力量。关键在人指的是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特别重要。针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标准,主要指的是在大是大非、民族团结、各族人民群众的感情方面要特别清醒、特别坚定、特别真诚[11]。
对于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承担责任的少数民族干部,习近平认为要打破常规,大胆地进行选拔任用,将他们安排在关键和重要岗位上,让他们挑大梁。2014年,蒙古族干部巴音朝鲁升任吉林省委书记,维吾尔族干部努尔·白克力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正部长级)、国家能源局局长;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递补苗族干部刘晓凯、朝鲜族干部金振吉、黎族干部陈志荣为中央委员会委员;2016年,藏族干部白玛旺堆进入西藏新一届党委常委班子;2018年,蒙古族干部巴特尔出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战略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更为熟悉,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是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去办事情和出面,少数民族群众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要有总体规划,一茬一茬,一拨一拨,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不能等到岗位空缺了再扒人头。”[3]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制定了一系列规划。例如,2015年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围绕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规划;2016年12月24日,《“十三五”民族发展规划》中对“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双语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脱贫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12]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和带头人,是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