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叶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要不然”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假设连词,学者有很多对“要”以及“要不”的研究,但对于“要不然”的使用及演变情况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本文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要不然”进行历时的分析,总结形成过程,主要从“要”表示假设义的过程、“不然”的联合使用情况以及“要”与“不然”的结合表示假设的过程等方面说明“要不然”的形成,且明确这种形成过程对于区分“要不然”“要不”等相近词可能有一定帮助。
对于“要”表示虚拟假设义的由来,太田辰夫(1958)、吴福祥(1996)、蒋冀骋(1992)马贝加(2002)等学者均认为是来源于能愿动词“要”。
在“要不”的研究上,陈若君(2000)和史金生(2005)从现代汉语语篇角度分析了“要不”的衔接功能,其后又有几篇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细致地描写衔接功能,如纪明俐《现代汉语“要X”类连词研究》、潘宝凤《“要不”“再不”的篇章衔接与语法化研究》、游燕《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假设连词研究》。同时,郭云(2009)对于“好不”“要不”“这不”等语法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对“不然”的研究上,曹秀玲、张磊(2009)提到了“不然”的语法化过程,张斌(2009)从所处位置、引申用法、与连词搭配的共现方式、表达功用等方面考察了“否则”和“不然”的差别。吕明臣(2010)认为“不然”与其它连词不同,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连词,通过对前句的否定连接前后的语句。汪丽佳(2018)也从来源和语法化动因研究了“不然”一词。
对于“要不然”,多数认为它与“要不”一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要不然”词条下也只说意义是同“要不”。
查找《现代汉语词典》“要”,分为了“要1”“要2”“要3”,本文涉及到的“要”为表示假设,分属“要3”,为“如果”义项,下有“要不”及“要不然”词条,“要不”共三个义项:(连)不然、否则;(连)要么;(副)难怪、怪不得。“要不然”同“要不”。即意义为表示否定的假设连词。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吕叔湘先生列“不然(要不然、要不)”词条,与本文相关义项为“如果不这样;否则,引进表示结果或结论的小句。引进与上文交替的情况,前面可加‘再’,后面常用‘就’呼应。”[1]“要不然”解释为“基本上同连词‘不然’,假设语气较重。‘不’字轻读,多用于口语”。[2]
“要不然”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一个专门词条列出使用情况,只是说与“要不”或“不然”相近。三者虽形式以及使用情况类似,但有些情况下仍应将其区别开来。否则使近义词的分辨出现困难。
笔者认为,“要不然”的形成是表示假设的“要”与否定性词“不然”的结合,与之相近的“要不”则是“然”脱落而成,我们在此不对“要不”进行研究。
在《说文解字》中释“要”为“身中也”,即现代所说“腰”,这是人体很重要的部位,由此引申不止指人体重要的部分,也扩大了适用范围,如“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中庸)”指的就是文章中重要的部分。
先秦时期还有同样的使用情况:“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等,表示的都是一件事情的重要之处,可以翻译成“重要的、必要的(部分)”。在形式上看还是属于名词,同时期在《礼记》中有“要其节奏,行列是正焉,进退得齐焉”,其中的“要”的位置就出现了改变,在句中作谓语,类似动词的用法,意义也出现了改变,但中心义项“必要”还是不变的。
古文中“要”与“邀”相通,“由‘强求’色彩衍生出‘必定要、非要……不可’的义项,这便是表示必然性的能愿动词‘要’的来源”。[3]在《国语·晋语》中有“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要”即“强求”义。在《孟子》中有“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也有“强求”义。在《庄子》中“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也表示“强求”,与后面名词组成动宾短语。“要”不止作名词,同时也有动词用法,故这一方面也可能是能愿动词“要”的来源。
先秦时期,“要”的主要义项有本义“腰”“重要(部分)”“要求、强求”,分别为名词、动词的用法,表示“重要”以及“强求”义在其后继续发展,形成不同意义的能愿动词“要”。
在《汉书》中有“要”可以当做能愿动词看。“在《汉书》中,动词‘要’有10例,其中有2例助动词,意义是必定、应当。如:‘黄泉下兮幽深,人生要死,何为苦心!’(《汉书·广陵厉王胥传》)相与谋曰:‘西域诸国颇背叛,匈奴欲大侵,要死。可杀校尉,将人众降匈奴。’(《汉书·西域传下》)”。[4]
在汉代表示能愿的“要”已经出现,虽然并不是很广泛,但也有数例。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有“天变易亦其时异,要当承天地得其意,得其所欲为也”“其大率要俱欲乐得天地之心而自安也”此二例中的“要”可看作能愿动词。在《前汉纪》中有“要使天下无出赵氏上者。无忧也。”“要”处于助动词的位置上,同时也可译为“想要”,义与“欲”相近,表示假设。从词义上看将其当做能愿动词或者假设动词都是可以的。这种两可的解释很可能是由于“要”处于过渡阶段,其主要功能还应是表能愿,只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可以将其看作假设性词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愿动词“要”的使用就比较频繁了,如“虽国储未丰,要令公私周济”“将除其类,要须旁教”“要使天下不得有终独之生,无子之老”(《宋书》)等都是用于能愿动词,且在这一阶段“要”也有表示假设的意义,与现代中的情况十分类似,如“吾要当先围取之(《三国志》)”在同一著作中也有表能愿的用法如“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表示假设义的“要”是从能愿义“要”发展而来,并且在魏晋时期这两种用法同时存在。
唐代,能愿动词“要”表示假设例句更多,表示假设广泛使用。“然要须早朝”“要有市贾入城,营司判官许,差人押领,不许辄入城郭(《通典》)”“要忏悔者。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地藏经》)等,处于句首位置连接前后句并表示假设。同时,表示假设的“若”也有同“要”的搭配使用,如“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洞山语录》)”,此时的“要”假设意味轻而能愿意味重。
到宋代,“要”表示假设使用频率更高,更为普遍,《陈亮集》《太平广记》《朱子语类》等中均有使用,“若要”的并列也有少量存在,此时的“要”假设意味更强,如“若要有时,便有;若要无时,便无”中“若要”只表示假设,与语义关系不大。
明清时期,“要”作为假设连词已经广泛应用开。
“不然”应看成是一个短语形式,“不”是常见表示否定的副词,且这一用法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5个义项,分别为:指示代词、对;不错;然而;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古)同“燃”。在《说文解字》中释“然”为“烧也”,[5]段注“训为如此,尔之转语也”,即“然”也有当“如此”讲的意思。“不然”即不是如此、不是这样。各个时期中“不然”的连用与现代中的含义并不同,涉及到“然”的其它义项。
“不然”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出话不然,为犹不远”,这里的“不然”指的是不正确,“然”为“对的、正确”。在《国语》中有“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若”为假设义,其中“不然”指的是“不是这样”,“然”为“如此,这样”,此二义为并行存在,均由动词本义引申而来,“‘不对,不合理’与‘不如此,不是这样’应是两个并行发展的义项,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6]这两种用法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方式。并且这两种都应该算作词组而不是连词。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不然”可以看作是表示否定假设的实词,其基本意义仍旧是“不是这样”,但在语篇连接中呈现出否定假设义,对前句事件否定且在后句说出相反情况下的结果。如在“不然,其敢自爱也(《国语》)”“不然,余惧其益之也(《左传》)”中可以看做“否则”,也可以看做“不是这样”。这种两可的解释让我们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是表示假设的“不然”的来由。
汉代,表示“不是这样”或“不正确”的“不然”仍占大多数,但是表示假设的“不然”也出现很多,如“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秦赵之敝而瓜分之。”(《战国策》)“不然”可表示假设。“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这一例中“不然”与前文“若是”相对,“不然”应为“若不然”的省略,表示否定假设。
六朝时,除“不然”外,也有“若不然”“若其不然”等表示否定。如“若不然也,何其笃於为始形,而略於为神哉?”“若不然也,世何故忽生懿圣”“若其不然,则闰亡者亦可知也”(《全刘宋文》)等。其中“若”表示假设,“不然”主要复指前文,但也不排除带有假设色彩的可能性。
隋唐时期,对上述几种“不然”均有使用,频率也有所提高。且有“如其不然”的使用,同“若其不然”,如“如其不然,则明始限之外,尧舜可以婚”“如其不然,败必无余”(《通典》)等,通过“如”的假设义使小句带有假设色彩。
宋元时期,“不然”表示“不正确、不是这样”以及和“若”“若其”“如”“如其”的连用表示假设的用法大量存在。“不然”单独表假设连接前后句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了。
明清时,各种情况更加普遍,各种义项均有使用。“不然”在与各个假设连词的连接中逐渐带有一定的假设意义。
上文提到,唐代时期有“若要”连用表示假设,二者同时带有假设意味,六朝时期有“若不然”“若不其然”的使用,隋唐时期有“如其不然”的使用,说明“若”是可以被其它假设性连词所替代的。“要不然”的出现可能是假设连词“要”取代“若”与“不然”的组合。
“要不然”的组合出现于明代小说中,“你没的给他,刑拷起来,也是有的。要不然,你出些甚么给他也罢”“补报他那几碗粥,要不然,这叫是‘无功受禄’(《醒世姻缘传》)”“伯爵道:‘要不然也费手……’(《金瓶梅》)”等有效语料共上述三例。根据史金生(2005)对“要不然”的分类,这一时期的“要不然”,表示的是“否则”。且明代使用“若不然”“如其不然”等的频率远高于“要不然”,这一时期“要不然”出现但并未普遍使用。
“经过语法化的竞争和择一过程,清代起‘要不然’战胜‘若不然’等其它组合形式。”[7]这一时期“要不然”的使用明显增加,表示选择义和建议义也出现了。“要不然,送了我回去,要出丑也出丑到家里去,不关老爷的体面!(《孽海花》)”“此山怕不能保守,要不然你我弟兄也逃走吧”“吾与胜老者打赌,是你一人盗剑。要不然,吾家老寨主将石门一落,将你困死在仙人洞。”“原来此家姑娘没有婆家, 妈妈守寡, 要不然怎么写着无双呢”(《三剑侠》)。第一、二例表示建议,第三例表示选择,第四例表示醒悟的情况。
至此,“要不然”成为假设性连词,有三种语义:选择、建议、醒悟。
在现代汉语中,与“不然”相关的连词有“不然的话”“要不”“要不然”等。“要”与“不然”的结合,主要在于“不然”。表示选择义是“要不然”的主要作用,这种选择主要是“不然”承上或启下带来的。对于“要不然”的形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事情未发生时,选择一个假设连词与“不然”共同使用,在给对方提供选择的同时增加建议义,使语气不至于生硬。“如不然”“若不然”等即为当时选用频率较高的连词,之后“要”取代“如”“若”和“不然”连接并盛行。
其次,汉语中存在节奏的问题,“要”表示假设义往往会在其后加上与语义相关的词或词组共同使用,在经常性搭配中,逐渐凝固而形成一个固定用法,在其后,后一词或词组实际意义变轻,与“要”的结合就只表示连接作用。
最后,语义上的重新分析使名词“要”和词组“不然”分别出现假设用法,二者联合最终形成假设性连词,在前后小句中表示选择、建议或者醒悟。
“要不然”的出现,是词与短语结合的结果。“要”由名词“腰”演变出现动词,又演变出表示假设的义项。“不然”在历史上常用作单独小句使用,逐渐凝固成一种固定形式,在句中连接前后小句,功能逐渐扩大,在表示假设时是与假设连词结合使用,即表示假设的“若”“如”与“不然”结合,共同承担假设连词的作用。
其后假设连词的更替使“要”与“不然”共同使用,逐渐凝结成固定形式,“不然”的实词意义减弱,“要不然”整体作为假设连词存在。“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两个原本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为一个单一的单位”,[8]始终存在现代汉语中,并随后又发展出“要不”“要么”等形式。
汉语中组合而成的虚词不在少数,分析“要不然”的形成过程可以让我们对这个词本身的意义的掌握、语义情况的分类更加清晰,并且对其它合成词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