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新从风邪和痰浊论治神经内科疾病经验

2020-03-02 12:21王睿弘倪小佳吴梁晖蔡业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治风邪神经内科

王睿弘, 倪小佳,2,3, 吴梁晖, 蔡业峰,2,3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3.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120)

黄培新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至今仍工作于临床一线。黄培新教授临证40 余年,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强调神经内科疾病宜从风痰论治。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从风邪和痰浊论治神经内科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风邪属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痰为体内津液异常代谢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致病多样,容易导致复杂的临床表现。

黄培新教授认为,风为六淫之首,其性轻扬而善行数变,致病有发展迅速、容易侵袭阳位、急性发作等特点。风邪致病易动摇不定,常表现为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现代医学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癫痫、震颤麻痹综合征、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都属于中医的“风病”范畴。神经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还需注重对痰的论治。痰具有致病广泛、病势缠绵、致病多样的特点。痰浊阻碍经脉气血运行,筋脉失于濡养则致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痰浊阻滞气机,清阳失布,则致眩晕、头昏、头痛;痰浊蒙蔽神明,元神失控则致痫病。可见风邪和痰浊与众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相关联,对于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要重视从风痰论治。

2 从风邪和痰浊论治的神经内科疾病种类

2.1脑血管疾病风痰在神经系统中致病广泛,其中多种脑血管疾病都与风痰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因后循环缺血而致的眩晕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

2.1.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1]。祖国医学并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归为“眩晕”“头痛”“中风”。黄培新教授认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变化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浊”概念有相关联之处。气津不行,津留成痰,痰浊内盛,壅于脉管,脉道不利则气机不畅,血流不通,影响血液的运行,引发脑血管相关疾病。痰浊内阻,则容易动风致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可见多食肥甘厚腻,气滞痰阻,中焦不运,导致清阳不举而浊邪内积,容易引发“仆击”“偏枯”等病症,是风邪为患的特点。正由于痰浊内生,气血不通,故见风动之症。

2.1.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黄培新教授认为,该病与风痰上扰、肝风内动有关。后循环缺血发病多急骤,症状较为剧烈,急性发作期的主要证候是风痰上扰。风为阳邪,易袭上位,起病迅速,又因风性主动,所以容易导致眩晕症状。痰在该病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痰饮内生可随气升降,无处不至,痰饮阻滞、清阳不举,清窍失养,浊邪上攻皆可导致眩晕发作,与风邪相引,扰动气机,则更容易引发或者加重眩晕、恶心、呕吐。从其发病症状而言,后循环缺血眩晕与风痰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现代医学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则因风痰瘀阻脉络,气血不通而引发眩晕头痛的症状。若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动脉狭窄和闭塞程度加深,侧支循环受阻,则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梗塞,从而发为中风病。

2.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是脑卒中的先兆,属于中医理论中“中风先兆”的范畴[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眩晕,视物不清,偏侧肢体麻木无力,且反复发作,24 h内可恢复,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的责任病灶。黄培新教授认为,TIA的发病特点具有“风”和“痰”的特征。此病起病急,发病迅速,短时间内可恢复,又反复发作,且易出现眩晕、视物昏花、肢体无力等症状,与风邪致病迅速,来去轻扬,性易动摇的特点相似。另外,TIA发病迅速,无明显病灶,其症状变化多端,难以捉摸,这与痰浊致杂病的特点相似。基于以上原因,黄培新教授认为TIA的中医治疗可从风痰致病考虑。由于正气虚衰,肝风内动,痰饮内生,风痰上扰,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清窍失养,筋脉不濡,故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且风性易行,痰浊多变,发病变化迅速,症状多端。TIA既为中风先兆,若继续发展,则风行愈劲,痰浊阻闭,上扰元神之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则发为中风病。从风痰论治TIA,可拓宽其中医治疗思路。

2.2癫痫癫痫是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而致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痫证”范畴。由于痫证具有发病迅速且突然,昏倒扑地,手足抽搐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与风邪致病的特征相同,故黄培新教授认为风痰为痫证的主要病机。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癫痫》中记载:“癫痫者,痰邪逆上也,……孔窍不通。故耳不闻声,目不识人,而昏眩倒仆也”[3]。 肝风内动,痰涎内结,肝风夹痰随气上逆,清窍被蒙而突然发为癫痫[4]。黄培新教授认为,凡痰浊内积,一时起居失当,遂致气机逆乱,积痰内动,生热动风,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府而发为痫病。

癫痫的中医分型中,风痰上扰属于实证类型,临床辨证多以邪气盛、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脑电图为现代医学研究癫痫所采用的最重要的一项检查,癫痫以强直发作或强直—阵挛性发作为特点,在实证中脑电波多以尖、棘、快波为主,多由于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所致。这种神经元的兴奋增强与中医的邪正充盛,正邪交争的论述有相参之处[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某些具有熄风止痉、化痰通络的药物具有抗癫痫的药理作用。如从中药钩藤中提取的钩藤碱,就是钩藤发挥熄风止痉作用的重要单体;石菖蒲具有醒神豁痰之功效,其提取物石菖蒲挥发油的抗痫疗效确切,具有广谱抗痫特性;天麻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效,天麻的甲醇提取物是其发挥抗痫作用的有效成分,可显著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并缩短癫痫持续时间[6]。

2.3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瘛疭”的范畴,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搐,多从一侧下睑开始,逐步发展至同侧口角。黄培新教授认为,风痰阻络是面肌痉挛的重要病机。风邪挟痰入中面部三阳之经,而致颜面肌腠经络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致面肌拘急弛纵。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临床上伴见的眩晕、耳鸣、头胀的症状则为痰湿内阻的表现。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以祛风散表为基础治法;又因面肌痉挛的症状表现在临床上多见怪病杂病的特点,而对于怪病杂病也要兼顾从痰论治,故祛风化痰止痉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重要治则。

2.4周围性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炎俗称“面瘫”,临床表现以单侧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口眼喎斜”“吊线风”等范畴。黄培新教授认为,风痰上扰阻络是面瘫发生的重要原因。风属阳邪,易袭上位,其性轻扬开窍,善于走窜而客于经络之中,阻滞气机运行;又风邪挟痰浊阴邪为患,痹阻气血,面部筋脉失养而致面瘫。对面瘫的诊治首先要从风邪和痰浊致病着手。对于猝然口眼㖞斜,舌苔厚腻,或胸腹胀满的患者,可首先考虑风痰的致病因素,采用祛风胜湿化痰的治法,祛风痰而面络自通,筋肉得养而自复。

2.5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指累及面部且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的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痛。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面痛”“偏头痛”“头风”等范畴。三叉神经痛临床发病多无先兆,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㖞斜等症状。本病见于头面部,发病迅速突然,与风性易袭阳位,轻扬走窜的特征相似。《丹溪心法》谓:“伤风头痛或半边头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7]。风邪易与其他病邪夹杂上扰,而风痰上窜是其重要病机。风痰阻滞面部三阳经,气血凝滞不通而发为疼痛,故治疗可采取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之法。

2.6丘脑痛丘脑痛是丘脑膝状体动脉或穿通动脉缺血性病变所致丘脑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以丘脑病灶对侧肢体自发性疼痛为特点,常伴患肢无力、麻木等,隶属中医“ 中风”“痹证” 范畴。丘脑痛的临床特点为肢体出现剧烈的、难以形容的自发痛或激发性疼痛,剧痛为持续性,可突然加重,也可因强光照射、风吹、特殊气味、高尖声音及情绪等刺激而加剧,其疼痛性质各种各样,有烧灼感、麻刺感、冷感或难以描述的痛感。黄培新教授认为,对于丘脑痛的论治可从风痰入手。丘脑痛的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诱因多样,无明确的症状,正合风邪为病,其性轻扬的特点;其疼痛症状多样而难以描述,情形百变莫可名状,也符合痰病多怪的特点。对于丘脑痛,尤其是脑血管意外后局部循环障碍导致的丘脑痛,要重视风痰阻滞经络的病机。对于某些卒中后肢体出现麻木或疼痛的患者,虽其根本病机与正气亏损、肝肾不足有关,但更应考虑到风痰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肢体筋脉失去濡养从而导致发病的直接病机。故黄培新教授认为,针对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病,除了基本的辨证论治以外,均可考虑风痰的致病作用,治疗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熄风止痉、祛痰通络的药物,例如胆南星,就能针对性地祛风除痰,提高临床疗效。

3 从风痰论治神经内科疾病的病症特点和用药特点

神经内科疾病的病种类型众多。黄培新教授从风痰论治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病症特点可归纳如下:(1)症状特点。可表现为疼痛、麻木、痉挛、眩晕、意识障碍等多种症状,多起病紧急;疼痛剧烈难耐,可持续长时间发作,也可在短时间内消失;无规律的发病时间和不确定的诱发因素,病位和发病性质并不固定,变化多样,可无明显的寒热倾向。(2)病程特点。病程多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长期反复发作,短时间治疗难以起效,或经治疗后略有好转,一旦停止治疗或经过停药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复发。一般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坚持用药以控制症状,逐步降低发病频率,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3)用药特点。常运用祛风化痰及熄风通络的药物。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常采用温化痰湿及开窍降逆的药物如胆南星、法半夏、石菖蒲等。用于熄风平肝及疏通经络的药物有天麻、钩藤等;动物药及虫类药可用羚羊角、全蝎(全虫)等。(4)治法特点。重视标本兼治,固本培元。在治疗风痰的基础上抓住发病根本,对于神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而见肝肾不足、虚风内动者,常兼用补益肝肾的治法;对脾胃气虚、痰浊内盛者,常兼用健脾益气及祛痰化浊的治法;对气滞血瘀、血虚生风者,常兼用补血活血及养血熄风的治法;对风痰内阻而致经络不通者,常采用益气通络的治法。

4 病案举例

患者罗某,男,39 岁,因“反复熟睡后突发不自主走动10 余年”于2016 年10 月27 日就诊。患者于20 余岁时,家人开始发现患者经常于半夜起床活动,呼之无反应,后突发跌仆在地,伴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白沫,持续10 min 余,之后可自行清醒,清醒后对发病时的情况无记忆。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癫痫”,予口服丙戊酸钠片后,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曾多次调药但仍有发作。为进一步诊断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见:神清,面色无华,自诉最近又曾发作,于凌晨1∶00许起床于房间走动,2 min后倒地,四肢抽搐,双目上视,面色苍白,口吐白沫,持续约5 min 后神志自行转为清醒,可自行回房间睡觉。平素食纳睡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

黄培新教授看过患者后,诊断为痫病,辨证属风痰上扰,治疗采用熄风涤痰、开窍醒脑之法。处方如下:茯苓15 g,白术15 g,党参30 g,法半夏15 g,石菖蒲15 g,天麻15 g,盐山萸肉20 g,当归10 g,全蝎5 g,黄连10 g,肉桂3 g(焗服),浮小麦30 g,大枣15 g,炙甘草5 g。水煎内服,每日1剂,共处方7剂。另予口服中成药: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 mL,每日两次;益脑安胶囊,每次4 粒,每日2 次;七叶神安片,每次1 片,每日2 次。

二诊(2016年11月24日):病史同前,患者最近一次癫痫发作为2016 年10 月30 日。诊时证见:口干口苦,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黄培新教授辨证同前,方药仍守前方。

三诊(2017 年3 月23 日):患者表示担心病情,无明显口干,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治法同前,中药处方:茯苓15 g,白术15 g,党参30 g,法半夏15 g,薤白15 g,天麻15 g,柴胡15 g,白芍20 g, 枳壳15 g, 香附10 g, 浮小麦30 g,大枣15 g,炙甘草5 g。水煎内服,每日1剂,共处方7剂。另予中成药同前。

四诊(2017年11月9日):患者诉三诊后8个月以来未再发作,为巩固疗效来诊。刻下症见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滑。辨证治法同前,中药处方:天麻15 g,全蝎(全虫)5 g,法半夏15 g,党参15 g,砂仁5 g(后下), 熟地黄20 g, 白芍20 g,川芎15 g,当归15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大枣15 g,炙甘草10 g。水煎内服,每日1 剂,共处方7 剂。另予中成药同前。治疗后电话随访,未再复发。

按:黄培新教授认为,痰浊内阻,风动挟痰上扰是痫病发病的重要病机,故治痫必先治痰,熄风涤痰需贯穿癫痫治疗的始终。该患者发病已反复发作10 余年,积痰较深,病程缠绵反复。初诊时患者新近发作1次,考虑病势较急,建议患者服汤药以图速效,选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熄风涤痰,加山萸肉以益肝肾固本,当归、全蝎以活血熄风,予黄连、肉桂取交泰丸之意以使阴阳交通而安神。另考虑患者久病必有气机郁滞,合甘麦大枣汤舒肝解郁。癫痫治疗疗程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故搭配口服中成药,予羚羊角口服液平肝熄风,予益脑安熄风涤痰,予七叶神安片益气健脾。中成药服药方便,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二诊症状同前,守原方治疗增强疗效。三诊时患者诉症状有改善,为进一步巩固疗效,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合四逆散、瓜蒌薤白白酒汤、甘麦大枣汤以熄风化痰,理气解郁。四诊时患者已超过半年未发作,予四物汤合二陈汤以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加天麻、全蝎以化顽痰死血,加龙骨、牡蛎以熄风,预防再发。纵观本病治疗全程,时刻抓住风痰上扰的核心病机,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兼顾活血、熄风、理气、健脾化痰,取得理想的疗效。

综上,黄培新教授认为,对于神经内科疾病要重视风痰的致病作用。风痰致病常兼具风邪和痰邪的致病特性,症状上可表现为起病传变迅速、易袭阳位、昏仆动摇或症状多变等。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虽然风痰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但对于各类临床杂病的论治仍然不能脱离基本的辨证而独论风痰。对神经内科疾病从风痰论治,应该灵活看待,将风痰论治作为基础辨证论治的一种补充和裨益,以拓宽临床辨治思路。

猜你喜欢
论治风邪神经内科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