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博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体经济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了许多重要理论创新,为中国迈向经济强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中车齐车集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我们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我们还是要抓实体经济。”[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作了分析,认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由此可知,《建议》更加凸显了“十四五”时期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塑造新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新局面,着眼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为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作了重要部署。“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行重点部署,就实体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体制、新动力、新保障和新路径,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固本培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总体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全球产业格局和产业链分工受到冲击,世界各国经济风险不断上升,全球市场处于动荡和下滑期。从国际经验看,发展实体经济是应对外部环境危机的有力抓手,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是美国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不断萎缩。此后,欧美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复兴和发展作为国家经济领域的重点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振兴实体经济。可以看出: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各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调整经济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但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要让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发展实体经济是面对世界局势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来看,发展实体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工业生产供给能力。中国作为世界工业大国,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实体经济供给数量,但供给质量难以有效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议》对我国发展环境做了深刻分析,认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国际大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结构矛盾突出的大背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稳定运行,实体经济起着不可或缺的“压舱石”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这一问题,他指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2]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调研时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3]158这表明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壮大的重要依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作了更为明确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4]30。《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5]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历史上美国曾一度“去工业化”,但在2008年陷入金融危机,不得不走上“再工业化”的道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202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未来依旧要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之上,把实体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抓手,围绕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链现代化,使中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体经济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其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工业、农业、能源等领域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科教文卫等方面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主要是指以金融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资本的循环运动密切相关。由于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资本回收快,大量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领域,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现象不断加剧,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十四五”规划将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深刻阐述。他提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6]279。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经济配置资源核心的金融在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高效运转可以改善实体经济的投融资效率,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8]109“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9]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者辩证关系的深刻阐释,为未来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但实体经济发展“大而不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未来应当回归本源,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5]。解决好实体经济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了实体经济高速发展。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从大到强转型升级的重任。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0]5,深刻阐释了实体经济运行发展的新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1]77,比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基础性作用”更进一步。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不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2]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4]33为推动市场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11]117《建议》也强调要“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5]。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正当竞争;不断完善市场退出机制[12],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既要发挥有效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他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13]58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政府在实体经济一些重要领域发挥着市场难以替代的作用,他指出:“有的领域如国防建设,就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一些带有战略性的能源资源,政府要牢牢掌控。”[13]58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不是回归到全能政府,而应当注重“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14]5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11]116,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引。“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健全市场体系制度基础”“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5],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是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又受到发达国家的挤压。通过技术模仿的创新模式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5]面对新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15]7“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16]从历史经验来看,“以市场换技术”只能适用于中外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转移。而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强盛,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只有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才能够实现突破[5]。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自主创新道路也进行了深入阐释。他多次强调我国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17]35实体经济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难题,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集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 到1’的突破。”[18]我国未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积极探索“十四五”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演变规律,发挥先进制造业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新型制造业生态体系的优势,实现关键技术的“弯道超车”,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发展,曾经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需近年来面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在高端与低端的双重竞争,实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紧。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思考和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开放的环境,《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新发展格局是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战略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内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而国内成熟的市场是消费中国产能的重要力量。此外,不断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一味关起门来搞自成体系、区域一体化的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目标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19]中国的实体经济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3]287
新时代实体经济的开放应当是全方位的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的开放主要基于沿海地区,面向海洋、面向发达国家,今后这个方向的工作还要继续做。同时要更多地考虑中西部地区和延边地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20]“一带一路”就是我国新时代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希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21]35“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许多沿线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迫切需要推进工业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联系,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带一路”将形成中国开放的新格局,广袤的东北、中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成开放的前沿,形成我国实体经济新的增长极。
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应当是更高水平的开放,自贸区建设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国内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完善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13]306自贸区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为外资进入我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启动。2015年扩区后的自贸区以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四分之三的生产总值,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22]。自贸区建设的探索,一方面以更高的开放水平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自贸区向内地推广,为相对落后地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无效产品过剩和有效产品不足的双重失衡是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的突出表现。在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要推动供给体系适配国内市场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13]9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13]116
针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17]91。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是实现我国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建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5]。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日益呈现出系统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单个企业自身难以实现全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需要多个企业、科研和服务机构协同合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他强调:“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2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又指出:“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15]10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在国家层面科学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提供了理论指引。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低成本的要素资源、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和国外技术溢出红利,以钢铁、水泥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当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日益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变得愈加不可持续[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的产能已近峰值……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13]76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传统产业的“去产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产能,是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25]在强调“去产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传统产业是经济的基础,现在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需要继续促进其发展……许多传统产业是不可替代的,而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仍要靠传统产业集聚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撑。”[26]中国在迈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传统产业仍然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求我们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路径:“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13]190“要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振兴实体经济。”[13]121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必将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13]11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精神,深刻洞察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变”与“不变”,在后工业化时期统筹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加大制造业研发投入力度,确保制造业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局面。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