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琳 李 恬 徐 霞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难度较大,在较长周期中常面临突破困境[1],因而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已经无法实现耗费巨大资金投入高难度技术开发活动,高新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形成以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包括众多中小知识型企业的产业生产网络。根据自然界生态学理论,可将高新技术产业视为一套边界模糊、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沟通的创新生态系统[2],在该系统中,各个企业通过协同合作、博弈竞争确定适宜的生态位,同时得到来自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的创新资源,谋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初,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上最先提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他认为经济发展与创新呈现函数关系。近年来创新范式已实现了从线性创新范式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跨越。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外延,尚今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内涵上,尽管学者界定不同,但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围绕创新主体进行创新资源传输的开放性系统已成为共识[3]。在外延上,基于区域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已从国家层面逐步过渡到地方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相似特征[4]。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点和运行机制可以发现推动产学协同发展对区域创新极为必要[5],而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选取合适的理论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6]。基于主体视角,将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引入企业创新是评价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7-8]。当然,产业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核心企业,其他中小型企业因创新资源的局限性,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创新保护与发展制度[9]。另外,将企业作为主体进一步在产业情景下作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运行机制、治理模式的研究也数量众多[10-12]。
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上,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Etzkowitz,2000)[20]和引入了公民社会的“四重螺旋”[21]的提出,“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开始重视社会环境对创新的重要作用。“五重螺旋”将社会互动与学术流动融合为一起,使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更为明显的跨学科性和超学科性[13]。关于具体运行机理的研究,流行理论是将系统中的主体视为互相作用的整体,在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创新资源的流转与运用,强调主体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合作与竞争关系,推动系统实现优化升级[1-2]。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多强调创新主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学界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剖析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不同情景下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有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质量是否提升的关键产业,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战略意义。
基于生态学理论,具有差异性的主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态位,共同保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用户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利用技术优势生产高技术产品,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协助系统保持特性。因此,可以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主体,其他单位(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用户)是系统中辅助主体的活动单元。
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协同性、多样性、自组织性与平衡性。在高新技术产业情景下,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备以上特点。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包含基于创新主体互动关系的开放协同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成长与发展机制。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机制是其他机制运行的先决条件。
开放式创新范式(open innovation)打破了原有的封闭企业模型,提出了将企业视为相互作用单元的观点。就企业间关系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常常面临困境的现实状况,促使系统中的企业呈现出以产业中具有集中优势的某一个或几个骨干企业为中心、中小知识型企业依附发展的特征[10]。骨干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支配并引领整个行业技术发展,为行业制定技术标准[7]。中小型企业通常紧缺高端科研人才、研发资源薄弱、对用户需求依赖性强且生产规模较小[9]。高新技术产业仅靠骨干企业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以知识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能分散骨干企业研发压力,并能发挥灵活了解市场信息的优势,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偏好。
就企业与政府机构关系而言,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宏观层面而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微观层面而言,税收优惠能积极减少企业创新成本负担,政府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向企业传递市场最新信息和科研动态[14]。其次,机关服务和政务审批的质量与效率从外部环境上影响产业发展速度。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同样减少了企业经营性交易成本,推动了企业创新活动开展。另外,地方政府财政活动的频繁程度也会干预企业创新[15],财政活动过于频繁会影响政企双边关系的稳定性。
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关系来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知识的源泉,而高新技术企业能及时捕捉创新知识,并进行学习吸收,从而生产出创新产品。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一定程度解决关键技术的突破难题,提升企业竞争力,将创新资源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就企业与中介机构关系而言,中介机构主要是指能助力企业创新、提供相应的配套资源的服务机构。就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而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将产品投入市场前会将产品投放给部分用户进行体验。用户的信息反馈能协助企业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加快创新步伐。
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系统能通过协调内部主体的相互关系来抑制风险的发生,或在事后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着眼于创新行为及创新能力,技术的获取是创新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在利益协调中可能因技术问题产生摩擦。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自发形成的对风险的制度设立、反应机制,其他主体如政府对企业遭受风险的强制干预,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遭遇风险时保持相对稳定。
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较大数量的知识资源[16],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性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将自发地获取创新资源,因而创新资源的禀赋程度是评价系统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SNM),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深度融合,能将相互独立的系统单元整合以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完备的生态系统[17]。就实现路径而言,高新技术企业会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加强企业间交互学习、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运营,引进、消化吸收、改造技术,从而提升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另外,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中介机构也会助推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创新资源。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单个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知识企业无法独立完成高技术活动。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的协同相关性、同行业企业技术的相关性都要求企业存在着较强的合作关系。从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企业在合作的同时面临着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风险,如骨干企业可能面临“搭便车”式的套取技术风险、技术锁定风险、信息外泄风险,而中小型知识企业可能面临生态位挤占风险、骨干企业利用相对优势“敲竹杠”风险等[18]。
尽管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背景下,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是比较有利的,但各地区发展定位不同,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行为及创新能力的扶持具有差异。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方式包括减税降费、提供研发补贴、创建孵化基地等。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扶持企业发展所需的财政资金受制于财政预算、政府资金活动状况等,这些会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扶持效率不一。另外,地方政府行为也会限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如行政效率影响企业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干预创新活动进行;地方政府频繁波动财政行为会干扰政企双边关系等。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资源的重要来源,汇集了大量科研型人才,容易取得技术突破。然而,实验成果转化投入实际生产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本身能否直接转化为生产使用、应用前景如何、是否具有限制条件,解决限制性因素所需的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企业能否负担,难以准确判断;其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方式和合作程度同样影响着创新资源转化效率,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会影响企业吸收创新资源的主动性;另外,当企业获取了创新资源,能否提供技术配套设施、是否具有充足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吸收的成本能否负担也是企业在获取创新资源时的一大限制因素。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SNM),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用户等创新主体的协同性对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创新主体之间的融合程度、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与用户关系为例,用户年龄、学历水平、社会阅历、消费偏好等都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体验,这势必会影响企业对用户反馈信息的吸收效果。
就企业相互关系而言,要设计完备的利益协商制度,将企业之间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必要时可以设置中间谈判人[18]。就政府机关而言,好的知识产权顶层设计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斯蒂格利茨的《创新、知识产权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改良战略》报告内容,知识产权保护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结合国家不同阶段、不同地区进行制度设计。具体地说,就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不仅能在适度范围内有效保证相关企业的技术权益,尽量避免专利丛林、专利流氓问题[19],还要能有效配置专利资源,推动社会效益增长。
产业政策约束着产业发展的上限。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政府必须实事求是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广泛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专家问询等工作,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探索经验,设计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制度,从制度设计上避免政策落实效率低下问题。另外,要优化政府服务水平,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行政审批时间,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创新资源转化面临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协调好创新主体各方关系,能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加速创新成果落地速度。具体而言,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关系,同时避免合作带来的技术风险;政府机关要实事求是制定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便利;高新技术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程度,拓展合作方式,如建立联合开发实验室、共享技术资源等;同时,梳理协商好高新技术企业与中介机构、用户之间关系,推动创新资源转化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