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培育哈尔滨优势中小企业的研究

2020-03-02 10:58高超徐树红
决策咨询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育科技企业

◆高超 徐树红 王 蓉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加快转型、增加就业、促进创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下,哈尔滨市的中小企业得以快速成长,占据了全市企业数量的99%以上,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数量少、体量小、成长慢、集聚度偏低、创新能力偏弱等差距。因此,加快梯度培育优势中小企业,实现中小企业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是破解哈尔滨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抓手,是激发内生动力、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有效途径。

目前,哈尔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中小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8.5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16万余户,三年翻近一番。但产业层次和规模还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企业长不大、留不住,技术先进性不突出,产品缺乏优势。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活跃,三年累计新增备案科技企业3446户、高新技术企业217户,平均每天诞生3.5户科技企业。但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食品、装备、石化等行业中,退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库的数量大幅增加。三是涌现出一些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但横向比较差距明显,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相当于北京的3%、深圳的5%、杭州的20%,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列第14位。四是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4年的596件激增至2017年的1742件,年均增幅高达43.0%。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的比例还较低,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缺失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涌现出大量新企业,同时又有大量现有企业不断退出,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单元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趋势。而现行统计主要依据企业规模大小,对纳入统计标准的“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监测,对于占比高达97%以上的“四下企业”却是数据盲区,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处于半停滞状态,目前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实践不能真实反映全市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和运行质量,数出多门、数据“打架”现象无可避免。

(二)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完善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企业培育工作的城市,哈尔滨曾陆续实施过民营科技企业“小巨人”发展计划、“双创示范”城市建设、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等,通过予以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扶持,使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促进了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但总体看,对标国内先进城市,不论是体系建设还是服务措施都显滞后。在备受关注的新经济企业培育方面,成都、杭州、苏州、武汉等地正不遗余力吸引和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建立起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梯度培育体系,而哈尔滨尚未明确实施方案和推进表。

(三)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推进缓慢

一是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够。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总体配套能力弱,产品低端,不够“专、精”,协调军工、外资等一些有带动能力的大企业使用本地配套产品的难度大,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提供的应用场景不足。打造产业生态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在政府的示范应用下,引导市场上的优质要素聚集到新兴产业领域,或者运用新模式改造存量产业,并为企业发展提供应用接口。目前,哈市在支持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共享经济等新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力度还不足够大,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四)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

一是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延续性不足。近年出台的支持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拉动区域经济、税收贡献能力等设计操作,缺乏针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差异化诉求的精准施策。对规模大、产值高的企业优待多,政策制定得相对细化。二是出台的有些扶持措施因宣传不到位,或者执行出现偏差、兑现不及时,致使部分中小企业对惠企政策认知度较低、获得感不强,影响了政策效用的发挥。三是在引才政策的强度和弹性方面,亟待进一步突破,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新政”。

(五)创新服务支撑能力不强

一是金融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一方面传统制造企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效益下滑,流动资金紧张,银行不愿贷;另一方面科技金融还未破题,“募投管退”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有效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双创载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哈尔滨的创业载体数量不少,但单体规模小、孵化模式单一、运营水平偏低,特别是专业孵化器少,有的创业苗圃、孵化器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补贴降低创业“硬”成本,很大程度就是一个向创业者提供低于市场租金的“二房东”,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需求。三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从创新链的角度分析,哈尔滨市创新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强、中间弱”,即前端技术研发、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要强,而中间地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相对薄弱,突出表现在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哈尔滨市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四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尽管哈尔滨市在推进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环境塑造、要素保障、企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短板。

二、哈尔滨市梯度培育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分层分类梯度培育体系,实施精准政策扶持

1.完善中小企业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制度。建议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牵头,协调市场监管、税务、科技等部门,通过整合统计报表、部门资源、统计渠道、信息资料等,形成涵盖二三次产业全部企业的统计、税务、财务数据库和统计监测体系。

2.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按照哈尔滨企业的实际状况,可划分为两个企业培育链条:一个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专精特新”为方向、“创新驱动”为动力,沿着“初创小微企业→临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成长链条,遴选培育一批业态新颖、专业突出、行业领先、市场前景好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一个是以建设具有哈尔滨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沿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链条,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为抓手,重点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消费升级等新经济领域发掘一批具有培育潜力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

3.针对不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多梯次分类的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从企业认定和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方面着力,精准匹配要素资源,注重政策的阶梯性、连续性,灵活多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含金量高的实质帮助。例如,帮助初创小微企业解决好办公场地、启动资金等基础资源,帮助临规企业解决好产业链帮扶、拓展市场、再融资等问题,帮助领军企业解决好重大技术研发、品牌推广、跨区域发展、上市重组等问题。

(二)优化产业生态系统,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1.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议依托大企业,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配套体系相对完善的工业园区,如机械设备零部件产业园、电气设备配套产业园等。鼓励大企业利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主动加强与驻地央企、地方国企和上市公司的沟通协调,编制龙头企业产品目录和中小企业配套产品目录,定期组织配套对接活动。

2.培育新经济生态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在有创新资源优势的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卫星通信等新经济和未来产业领域,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研发、创新服务机构来哈落户,推动与工大机器人、万鑫石墨谷、安天科技、工大卫星激光通讯等本土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力量和研发成果,创造新生的科技企业,实施新兴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哈尔滨军工企业的雄厚基础与技术优势,实施一批军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促进军民融合。鼓励有条件的新经济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平台化转型,通过建立共赢机制协同上下游企业甚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共同打造行业发展生态圈,创立独角兽孵化园。积极发挥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平台作用,借助新近国家级经开区释放出的政策红利,打造有特色的孵化载体。

3.加大应用场景供给支持力度。支持本市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打造AI+交通、AI+医疗、AI+教育、AI+政务、AI+制造等应用场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创新。充分发挥政府采购、首台套及公益性推广等政策的导向功能,优先采购本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试点将部分医疗技术成果纳入医保目录范围。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分领域跨部门的数据公开共享机制,不断提升大数据产业应用水平。

(三)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1.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学习借鉴其它城市经验,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建立纾困救助资金,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国家要求相应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和综合成本。落实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充分利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导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积极引入保险机制,试点开展小额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支持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长期股权投资。积极推动保险和担保机构合作,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质量保证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责任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科技型企业融资保险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等产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地通过债券、票据等融资,特别是支持新三板挂牌企业发行“双创债”,以减少资金筹集时间成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推动科技金融取得突破。建立科技金融加速器,构建统贷统还平台贷款、政策性融资产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组建由校所、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担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参加的哈尔滨科技金融联盟,打造科技金融新生态。探索组建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专利银行(或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公司),促进发明专利的托管、收购、开发和许可转让,助力中小企业成长。统筹科技、工信、发改等政府部门的涉企专项资金,用于补充产业引导基金、哈创投引导基金、科技风投基金等,实现滚动发展。以“深哈合作”为契机,借助深圳在国内创投领域的优势,对接深创投、深高新投、前海创投等创投机构和丰富的天使投资资源,弥补哈尔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不足的短板,加大对企业创新链前端的支持。建议与省内上市公司合作成立科技企业并购基金,用于整合、重组、改造产业链上的企业、关键技术和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聚焦优质服务,形成创新驱动合力

1.推动双创载体提档升级。厚植孵化土壤,落实好各项扶持措施,建立健全“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孵化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物业+服务+创业导师型”“资本+孵化型”“科技+孵化型”“人才+孵化型”等多种模式的专业孵化器。大力发展细分领域加速器,如建设新经济加速器、军民融合加速器等,注重填补产业化缺失环节,推动高潜力成长项目快速发展。创新园区建设,打造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从给土地向给环境转变,从给政策向给场景转变,从给待遇向给生活转变,实现园区“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六位一体融合发展。

2.补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短板。以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为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重大科技项目工作与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聚焦具有特色优势的技术领域,采取PPP模式,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试基地,为承接大学大所的创新成果提供中试放大、验证检测等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堵点”及实际发展需求,整合细化现有相关政策,尽快出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扶持政策,强化惠企政策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叠加效应。出台的配套政策要有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明确相应的政策兑现流程和时间表。定期组织召开惠企政策宣讲会,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参照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招才引智的做法,结合哈市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完善具有相对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加大力度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在高端人才个税奖补、外籍专家工作签证、劳务派遣、企业家队伍培养等方面出台实质性举措。

猜你喜欢
培育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科技助我来看云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