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篆刻的临摹

2020-03-02 09:18吴丽敏
剧作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印白文篆书

■ 吴丽敏

篆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几千年的印章艺术发展史,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刻印经验。历代的篆刻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名章印谱,为我们继承传统、推动祖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笔者研习篆刻三十载,现就自己对篆刻临摹的意义、方法及注意的问题予以浅议。

一、临摹的意义

学习篆刻须从临摹入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临摹就是临摹古印,这是由篆刻这门艺术的性质决定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有它深湛的传统性,脱离了传统就会变质,失去正统。篆刻的基本特点是“古”,它用的是古代的文字篆书。篆书的书写、字体的正确与否、艺术的变化等都是由它的内部规律决定的,只有经过临摹古印的基础训练,掌握了篆书刻印的基本规律,才能进入创作阶段。

二、临摹的方法

前人临摹的经验是:先摹后临,摹临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摹”就是在纸上依样画葫芦,又称描摹法,它是篆刻实践的开端,是学习印章的第一个步骤。摹的方法就是把选定的印例用一张薄纸覆在上面,然后一丝不苟地照着印样用毛笔描写下来。描摹法不仅适用于初学篆刻者,对有一定篆刻功底的人,在学习、继承某代某家印风,或者进行篆刻研究、创新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临”是把古印或名家印作为模式,照样子刻出来。方法是用薄纸把原印摹下,覆在印石刻面上,用水沾湿覆纸,再盖上一层薄纸,用指甲在上面反复摩擦,直到下面的纸与印石粘住,字迹就反印在石上了。揭去纸后,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补填上去即可。

“临刻”是学习印章的第二个步骤。由摹写到摹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与摹相比,临是刻印真正的实践,在数量上应多于摹,才能较快地掌握刻的技巧。无论是摹还是临,都力求形似和神似。明代篆刻家梁千秋临何震的“俞安期印”一印,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意摹”是在掌握了临刻的方法后,进一步的临刻实践。篆刻者凭着自己临摹、临印时对各个印章的记忆和理解,照原印的样子临写在纸上或直接反写在石上,然后刻出来。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却是检验临摹效果的好办法。

三、从汉印入手

古印有奇有正、有拙有巧,建议刚开始临摹时要从平正的一路入手。具体地说,先学汉印中平直、平正的白文印,在临摹汉印达到一定程度后再临摹较复杂的战国古玺,直到临摹历代名家的篆刻作品。边学习边实践,才能逐步加深认识,少走弯路。

汉印历来被认为是篆刻的典范。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谈及:“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汉代自西汉至东汉,前后共经历了四百二十余年,西汉初期的印章带有不少秦印的风格,如“田”字格式的框栏等。但在之后的印章中很快就消失了,形成了汉印的独特风貌。汉印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体优美,笔势方正。在汉印中为了适应印章方直的印体,将小篆的线条由圆转流畅演变为方整平直,结体由纵长变为平头方足。如“假司马印”中的“马”字,“军曲侯印”中“军”字的变化。

2.印章端庄,不求浮华。汉印浑厚、凝重,体现了汉朝深沉、雄大的时代风貌。如“武德长印”“陈褒私印”“军假侯印”等印均为汉印之常见印式。

3.粗细白文,各具姿态。汉印的细白文笔画间隙宽敞、字形爽朗,体现了一种秀逸的风姿。满白文的线条宽厚粗实、体态雄强,别有一番风情。汉印中粗细相间的官印,注重处理笔画静与动、轻与重的对比关系。

四、临摹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印文。不是所有的古印都是好印,必须取其精华,取法乎上。有的印章文字错误、无章可循,就不宜学。

2.多动脑筋。要善于分析印文笔画的特点以及章法、布白的搭配关系,用心领会作者在运刀过程中的技巧。比较分析自己刻的印章与原作的差异,反复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3.适合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情趣的印例来学,由白文印到朱文印,由中印到大、小印,以取得较快的收效。

4.创新志向。本着“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创新志向,在临上下功夫,为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样是学汉印,赵之谦与丁敬不同,吴昌硕与赵之谦又不同,黄牧甫与吴昌硕则更不同。他们既能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又都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猜你喜欢
汉印白文篆书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印式视阈下的元代仿汉印研究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从汉印文字变化规律分析汉印创作
汉印创作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