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PCK的研究

2020-03-02 11:11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图例问题解决维度

文/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它指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个人对学生及特定学科内容的综合理解,选择既定教学策略表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知识时所使用的知识。本研究从课程知识、学生理解知识、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出发,观察小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对不同PCK维度的关注及侧重,并以全新的视角描述小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方面的现状,为提升他们多维度研课的意识、促进PCK发展及专业成长提供帮助。

一、研究目标

基于PCK在小学课堂教学成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从内容表征的三个维度(图例1)出发,观察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对不同PCK维度的关注及侧重。通过归纳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方面的现状,总结出普遍适用于“问题解决”特定专题的PCK,从而提升教师多维度研课的意识,为教师常态备课提供了方法与途径,较好地促进教师PCK的发展及其专业成长。

图例1 内容表征的三个维度

二、研究内容

1.文献综述。对知网上与PCK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总览,对它们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成果进行分析与归纳,综合了解我国PCK的理论应用及发展概况。

2.课堂观察、问卷访谈。以小学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开展实测调查,从课程知识、学生理解知识和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对“问题解决”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收集、分析与评估。

3.案例研究。以获取的不同教师个体的PCK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提炼出教师PCK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现状,并根据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与方案。

三、研究成果

1. 研究发现,不同教师个体对PCK的关注度不一

研究中发现教师在 “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PCK缺失,具体情况如下:

(1)教师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所关注,但不够深入透彻。主要表现在较注重知识点层面的讲授教学,而缺乏考虑渗透思想方法和积累活动经验。

(2)教学策略多元但个别不够适切。只关注教材呈现的显性因素,缺乏考虑课程知识及教学育人的目标方针,导致教学行为的失当。

(3)教学策略缺乏与其他学科模块的相互相通。只考虑学科内部的纵向联系,较少关注不同课程横向的联系。

2. 针对PCK缺失现象,“问题解决”中教师PCK缺失的归因分析

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数据,发现造成“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PCK的缺失主要有三点归因:

(1)教师整体PCK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问题解决”一环中采取的教学决策缺乏宏观性。

(2)目前缺乏以“问题解决”为主题特定内容的PCK参考资料。

(3)PCK是一种包含默会成分1的个人知识。它隐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如不刻意去挖掘,它会一直处于缄默状态,难以为教师提供反思机会,难以在教师间传递分享。

3. 针对上述PCK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对策

经过数据分析和归纳得出:要提高“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对PCK的认识,必须要对教师PCK进行多维度的梳理和具化,从而强化教师关注“问题解决”PCK的意识,研究对策如下:

(1) 系统学习PCK的理论,探求“问题解决”中教师PCK的发展路径

人教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加强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结合例题教学,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与理解”(知道了什么?)、“分析与解答”(怎样解答?)、“回顾与反思”(解答正确吗?)。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教师教学活动也应相对应地经历“教材与学生、教法与学法、效果与反思”这三个步骤。而这三个步骤所运用的恰恰就是教师PCK的三个维度知识(图例2)。

图例2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与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构建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课程知识,教师应做到:

①找到学习内容的知识起源和延伸。

②加强各相关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③挖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结合课例研究,将“问题解决”中的教师PCK内容具体化

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从课程知识、学生理解知识和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对特定课例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PCK的内容表征(见表1)进行仔细梳理与分析,使其具化与量化。

4. “问题解决”中教师的PCK发展需要提升的几点意识

(1)提升教师关注课程设置与知识结构的意识

研究从教师PCK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得出教师需要从课程、学生和教学等多个维度进行研课,更关注课程知识的纵横联系,更重视基于对学生的理解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这过程中教师的PCK得到了扩充和完善。

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追求的目的、要达到的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在“问题解决”课程目标的统领下,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

关注教学内容间的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这种系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衔接,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二是方法与能力的继承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2) 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的意识

新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能力上,给予了教师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唯有全面地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心理和年龄特征等情况,重点关注学生怎么学,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

洞悉认知需求。教师在做出教学决策前,可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们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存在的疑难问题与迷思概念。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们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找准真正的教学起点,充分预测学生的学习反馈,并选择较恰当的教学策略表征。

理解错例成因。不断收集学生们在学习“问题解决”出现的错例,对不同年段的小学生在特定“问题解决”内容里的学习错误成因进行分析整理,形成重要的教学资源库。

(3)提升教师关注教学策略的表征

教师的PCK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科素质。研究促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更准确的把握,找准学生学习难点,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同时,通过全面地把握课程知识,恰当地使用多种数学教学表征,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认知体系的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是由一个个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线和线形成知识面,面和面交织而成的体系。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不单是研读一个课例的内容,更是从整体把握知识的点线面体,比如认真研读小学六个年级的12册教材,甚至研读初中的数学教材,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理解深刻,把握好这一知识点在课程内容中的纵横向联系,教学时联系学生的学习发展区,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认知体系,使得零碎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图例3

关注教学策略多元表征。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通过图形、语言、算式等多种表征的转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多种表征方式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和思考问题的多向性。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一般解题步骤的同时,也逐步实现多元表征的转化,学会把文字表征转化成图形表征、数学语言表征,再转化成符号表征(图例3),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体验问题解释与表示法的多样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猜你喜欢
图例问题解决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找拼图
犬狗的画法(六)
如何让学生巧用图例解决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可爱的小鸟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