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街区”理念的城市设计实践
——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丙州片区)统建区设计

2020-03-02 15:20殷建栋张莹YINJiandongZHANGYing
建筑技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路网尺度界面

殷建栋 张莹 YIN Jiandong ZHANG Ying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 “街区”与“开放街区”

在学术界,“街区”一词未有统一的官方定义,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街区是由城市道路划分的建筑地块,也是构成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面状单元[1]”。基于此,本文试图给“街区”一个更准确、详细的解释。笔者认为,“街区”不仅在空间上是组成城市物理结构的基本单元,具有拓扑学和美学的意义,同时也是组成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功能组织、政策法规执行等的基本单位,因而天然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内涵。

“开放街区”这一理念最初由法国建筑师克里斯帝安·德·鲍赞巴克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对高度机械化、功能化、等级化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城市形态的某种回归。“开放(open)”的提出并非是针对物理空间上的“封闭(closed)”,而是针对现代主义城市的非人性化、机械单一、扼杀活力等弊病所提出的,“开放”一词实际上具有更多的人本主义色彩。概括而言,鲍赞巴克试图通过“开放街区”重建建筑与城市的联系,将邻里的多样性、混杂性通过街道统一起来,其初衷是在满足现代建筑独立自主要求的前提下重塑街道空间,以期营造一种更加舒适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这时,我们不难理解,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在业界和社会所引起的“拆不拆墙”的广泛讨论,实际上是未认清“开放街区”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当下我国“开放街区”的建构,核心并不在于拆不拆除物质空间上的围墙,而在于“人”的回归与活力的再造。要建构开放街区,首先要认识到街区是服务于“人”的,应该具有适宜的街区尺度,能满足人的各类需求;其次开放街区应是与城市互动关联、带动城市活力的街区。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以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丙州片区)统建区的设计实践为例,从“小街区、密路网”的总体控制、街区形态与界面设计、多元复合的功能布局、多维立体的交通组织、具有场所感的公共空间5个方面,来塑造人性化开放街区。

2 “开放街区”的厦门丙州实践

2014年厦门获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并选址同安新区核心区作为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丙州片区)的规划基地。基地东临同安湾、南及丙州岛、北眺中洲岛,规划总用地217ha,其中统建区总用地33.3ha,总建筑面积161万m2,由东侧一期、二期9个地块及西侧三期8个地块,共17个子地块组成,包含软件信息服务业79.5万m2、众创办公6万m2、商业16万m2,非商品住宅(公寓)6万m2,地下室53万m2。针对现代服务业这一新兴行业,立足于厦门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条件,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人性化开放街区,同时以统建区带动周边地区的集聚发展成为本项目的设计与建设目标。

2.1 “小街区,密路网”的总体控制

20世纪20、30年代柯布西耶提出光辉城市理论,将400m×400m作为街区单元的基本尺寸;佩里以“邻里单位”理论则将这一基本尺寸进一步扩大,建立了直径800m的超级街区。这些理论虽起源于欧美国家,却在战后的苏联——这个土地公有、计划经济、急需大量建设生产性城市的社会主

业主:厦门市土地开发总公司

建设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设计单位: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控单位)

设计团队:程泰宁、殷建栋、杨涛、张莹、祝狄烽、余新明、鲍张丰、许真范等

项目规模:161 000m2

1 区位图

2 统建区方案阶段总平面图

3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

4 典型街道断面

5 整体建筑体量与街区界面控制

设计时间:2015.10~2019.09义国家得到了比其发源地更广泛的实践与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一五”其间对于“苏联模式”的大量引进[3],也受到我国计划经济“大院”体制的影响,“大街区、疏路网”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典型模式。

相较于欧美城市的街区尺度,我国的街区特别是一些城市新区的尺度明显偏大,动辄四五百米或七八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巨型街区,不仅阻塞了城市交通,也严重影响了城市活力的形成。

针对上述“大街区、疏路网”的城市肌理,我们认为建构开放街区首先要控制街区大小从而为建构人性化的街区尺度创造条件。在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丙州片区)统建区的设计前期,通过对国外大量城市的街区尺度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00~200m的街区是更具人性化的街区[4]。较小的街区增加了城市支路系统,避免了超宽城市主干道和断头路、丁字路的出现,易于形成宜人的街道氛围,也便于各个街区间的互动连接。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在设计中首先控制各地块的平面尺寸不超过200m,在尺寸过大的三个地块中增加了次一级城市支路系统,将大街区消解为小街区。交通方面,基地内除了4条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外,其他城市次干路宽度控制在12~16m,新增支路宽度控制为7~10m,从而形成街区平面尺寸不超过200m、道路网密度超过10km/km2的“小街区、密路网”模式。

2.2 街区形态与界面的塑造

在整体控制“小街区、密路网”的基础上,我们大量采用了周边式街区的布局,以期在保证区域整体性的同时为街区内部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开放街区。

为了在满足整体开发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营造适宜的街区尺度,我们在三维向量上对街区界面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基地内70%的区块都采用点式高层、超高层与板式多层/小高层的围合式布局模式,各地块容积率以1.2~3为主,个别超高层地块达到4~5。100m以下的点式高层和150~250m超高层集中布置在中央绿轴和城市主干道滨海西大道两侧,强调出统建区的主、次轴线,同时8栋塔楼高度从中间向两边依次递减,这样既满足了各地块的开发诉求,也形成了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各区块内的多层和小高层则顺应道路走势沿边布置,围合出内向型公共空间的同时,也通过严格的建筑贴线率控制形成了连续的街道界面。针对基地内10~16m的支路系统,设计控制各街区板楼竖向界面高度为24~40m,并设计了两类典型的道路断面,从而使得街区外部界面的高度H与间距D的比值更接近于1,即最为宜人。

6 街区街景效果图

在此基础上,设计还通过进一步打开街区界面来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关联。我们将各区沿街底部一、二层后退2~4m以形成连续的灰空间,并对建筑底层的立面Logo高度及形式进行统一设计,构成完整连续的街道界面。这些灰空间不仅可以作为底层商业的外摆空间,也可作为公共门厅的入户过渡空间,使得街道界面更加完整、连续。同时,我们进一步将建筑底层整体架空,打开转角界面,使得街区内部与城市街道在视线上产生关联,与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换更加自然顺畅。

2.3 多元复合的功能布局

如前文所述,街区不仅具有拓扑学和美学的含义,更具有社会学含义。因而,开放街区的塑造不仅需要在拓扑尺度上达到人性化,在物理空间上向城市开放,更需要在内部功能机制上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其与城市的活力互融。

在此项目实践中,我们从规划层面就确定了土地的整体混合开发、分期分区相对集中开发的统筹策略。首先在规划用地层面,我们将商业、商务办公、居住用地进行混合。在17个地块中,除中轴线上的3个区块为单一商业用地外,其余14个地块采用混合功能布局。例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I-9地块,混合兼容了不超过8%的商业功能;I-7、II-8商务办公地块则混合兼容了10%~20%的商业功能。各区块土地的主导功能根据整体的城市设计来确定,考虑到居住功能对环境的要求,居住功能主导的区块沿海或临绿化布置,以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商务功能为主的区块则集中分布在中轴线绿谷商业街两侧,以形成最便捷的联系。

在土地混合利用的前提下,我们在街区层面对不同功能进行了竖向分层。多层和小高层上部为总部办公、孵化器办公或居住功能,下部为沿街商业;超高层和高层塔楼为通用办公和酒店功能,下部少量裙房则为商业娱乐功能。从规划土地层面到各个街区层面的混合功能布局使得城市的多样化生活得以展开,城市的活力得以在开放街区间缓缓生发。

2.4 多维立体的交通系统

7 街区街景效果图

8 各地块用地性质

9 复合多元功能分布

10 地铁站点分布

11 地下城主干道环线

12 地下城分级路网系统

13 立体步行系统

14 二层步行廊道效果图

15 公寓街区公共空间效果图

16 总部园区公共空间效果图

17 商业街区公共空间效果图

18 商业街区公共空间效果图

19 一期建设实景

在厦门这座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此项目中,我们首先通过“小街区、密路网”的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的实现创造基础条件。

根据相关研究,500m是舒适的步行距离。在此项目中,借由3个地铁站点实现了500m步行范围圈对整个区域的覆盖,丰富的支路系统使得人们可以步行到达基地内的任何一点。为了进一步方便人的步行,设计中对人、车流进行了立体分区,车流通过地面层和地下两层车库进行疏导;人流则通过地面层、局部地下一层和地上二层步行廊道疏导进不同地块。

在整个统建区内,我们设计了总面积达53万m2的地下两层车库,共计1万多个停车位。为了提高整体地下车库的可识别性及利用率,地下空间采用了与城市道路系统相对应的分级路网系统,形成了由“主干道+次干道”的整体“地下城”。地下主干道宽9m,以滨海西大道为界形成东西两个环,方便快捷地串接3期所有地块。地下次干道净宽5.5~6.5m,分布于各个地块内部,相互独立,承担地块内的交通疏导与停车功能。

针对步行需求,除了地面层沿街的人行道和建筑底层的连续灰空间外,设计还在中轴线的地下一层,结合中央绿谷下沉商业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地下慢行系统,并通过地铁站点的接入,形成公共交通与人行的无缝接驳。在地上二层,项目实现了国内最大范围的立体慢行系统,16个地块沿滨海西大道两侧均通过二层的步行廊道进行连接,各地块间的步行廊道宽度为4~5m,地块内部的廊道宽度为2~3m,局部放大形成公共停留休憩空间。

2.5 场所感的公共空间营造

“小街区、密路网”的整体控制在宏观上为开放街区的形成搭好了基本骨架,街区形态界面的塑造则在中观层面上进一步营造出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同时,我们针对每个街区的特点,进一步在微观层面上对每个街区的内部公共空间进行了塑造。

以一期地块的户外公共空间为例,针对I-9地块这一青年创业者的公寓街区,我们设计了高品质的小尺度花园与可休憩、聚会的开放交流空间。对于总部办公园区 I-8地块,则营造了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较大尺度的中央花园,毗邻各楼则以小尺度的几何化景观空间为主;串接各建筑的二层景观廊道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立体活动空间。

位于整个区域中轴线上的I-5、I-6地块被定位为集中商业区块,并连接地铁及公交站点,是整个统建区的活力与形象展示点。因此,设计顺应轴线创造出不同主题的户外公共空间,并通过贯穿两个地块的流线型“绿色峡谷”将商业、运动、亲子、休憩、观景等空间自然串接为一体。

3 结语

在大力倡导“开放街区”的当下,我们应该探索一种“以人为本”的活力街区的营造方式。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丙州片区)统建区的设计,通过宏观层面“小街区、密路网”的控制与多元混合的功能布置,中观层面街区形态、界面塑造与立体化的交通布局,微观层面公共空间场所感的营造,对我国当代“开放街区”的构建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路网尺度界面
云南智慧高速路网综合运营管控平台建设实践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不同截面类型钢管RPC界面粘结性能对比研究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界面成立自媒体联盟深挖原生内容创造力
9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