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 LI Ke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物质空间与精神场所,永远是建筑设计构思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妥协的元素。将有形的物质空间场景化,赋予其精神生命,让建筑在满足基本的遮风避雨功能外,更能给予人们精神以无尽的愉悦和富足,这一直是建筑师们前行的目标。养老建筑因为使用者是老年人,出于长者自身活动能力减弱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着如何缩短流线,提高护理效率,减少交叉感染等来进行。但更多的研究表明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物理治疗外,老人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疾病的疗养和生命的高质量延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为老年人营造家的氛围,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在养老建筑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长沙市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在遵循常规的护理流程和必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尝试将我们在其他公共建筑设计领域积累的城市、环境及形态空间设计的经验融入到养老建筑中,从方案的整体规划、外部造型到内部空间形态,都注入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将福利中心打造成浏阳河畔充满爱和关怀的亲情家园。在人性化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图1)。
长沙市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位于美丽的浏阳河畔,南临滨河路,可观浏阳河景,东临和平路,北面为居住用地,西面为规划中的东湖湿地公园,项目用地呈L形,面积约33 258.0m2(合49.89亩),周边环境优美。本项目建设规模约64 303.1m2,包括养老楼A、B栋、养护中心及综合楼4栋建筑,共设计床位914张(其中基本养老300张、社会养老450张、养护中心84张、救助中心80张),为长沙市内目前最大的公办福利养老机构(图2)。
项目南面直面浏阳河风光带,西面为即将建设的东湖湿地公园,充分利用项目周边绝佳的景观资源是我们设计的初衷。项目的规划布局遵循道路及周边的城市肌理,坐北朝南布置,整体建筑高度从南往北逐级升高,将场地景观视野最佳的东南和西北角布置为养老楼,老年人居室均南向布置,保证居室均有充足的日照及推窗可见的景观(图3)。
在项目的前期踏勘中,我们发现场地中有一株树龄400年的古香樟树。香樟树自古便有辟邪、长寿、吉祥如意的寓意,此寓意正与项目的使用群体长寿老人暗合。我们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仔细勘测了树冠的大小,将主体建筑退让到古树以西,结合古树打造项目东侧的主入口广场景观,同时在施工期单独制定了项目的古树保护方案。目前项目主体已近完工,古树基本未受到不利影响,成为了项目的独特天然景观。
依据建设方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分为社会救助、基本养老、社会养老三部分。其中社会救助和基本养老为托底福利设施,由民政局运营,救助三无人员及五保户;而社会养老则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由专业养老机构市场化运营。两者之间既要相对独立,又要联系紧密,服务及医疗设施共享。因此,我们依据场地的形态将用地分成三部分:东南角集中布置救助中心和基本养老(A栋),西北角布置社会养老(B栋),而联系两者的东北区域则布置养护中心及综合服务楼等配套设施。几大功能区块之间利用风雨连廊相互联系,方便老人的生活及就诊(图4)。
业主:芙蓉区公共建设中心
建设地点: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合平路与滨河路交界处
建筑设计: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罗劲、李克
设计团队:杨丹、张昱婷、张程、唐大有、崔洪猛
总建筑面积:64 669.35m2
设计时间:2016 年
项目状态:在建
1 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鸟瞰图
2 场地区位图
3 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总平面图
4 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功能分区示意图
5 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交通分析示意图
为了满足养老建筑交通和洁污分流的要求,场地在东北侧和西南侧开设两个车行出入口,探视车流和货、污流相对独立。作为医疗配套的养护中心对北侧设计独立出入口,既保证了救护车辆的进出对于老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影响最小,同时也可适度服务于周边人群,增加此类配套型医疗养护机构的客源,提高其生存运营能力(图5)。
考虑到南方地区首层潮湿不适宜布置居室的特点,我们在底层设计了餐厅、活动室、接待会客室和架空健身棋牌等功能,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同时贴心地引进了ATM机、便利店、理发店、水疗中心、佛堂和祷告室等。老人可以在便利店选购个性化的生活用品,每月可找自己熟悉的理发师理发,保留了生活的痕迹,增强了居家的感受,同时水疗被认为是最适合老人的保健康体设施,佛堂和祷告室更是照顾到了不同老人的宗教信仰(图6)。在项目前期探访案例和调研阶段,我们发现大多数养老机构缺少大的外向型集会活动空间,在节假日探视人员增多和公益组织到访时,餐厅人满为患,既要满足就餐的需求,还要承载集会表演的要求,感受不佳且有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在综合楼三楼设计了两层挑高的多功能厅,紧邻东侧主入口设置,窗外便是保留的古樟树,既可满足集会表演的要求,同时因为远离居室,也避免了对于老人休息的打扰(图7)。
在自理、介助、介护的分区上,我们将自理老人设置在高楼层,介助和介护老人设置在低楼层,同时结合消防电梯的设置可解决行动能力较弱老人的消防疏散问题。在护理单元的设计上,每个单元均设置有独立的无障碍客梯和污梯,洁污和客货完全分流,老人如有任何突发病情,救治和转运均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同时考虑到部分高龄老人活动距离的局限性,除了底层活动空间外,我们在每层贴近护理站的区域也设计了餐厅兼公用活动室,配置西厨,老人可选择在自己所在的楼层跟邻居一起就餐、聊天,或者在护理员的帮助下准备简单的个性化食物(图8)。每个护理单元均配置了公共无障碍卫生间和助浴室,通过截水沟的设计来实现卫生间地面无高差过渡。即使没有护理员的全程协助,老人也能独自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每一位老人保留生活尊严。房型上为适应不同需求设计了四人间、双人间、单人间和套间等多种房型(图9),夫妻、好友等均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居住空间。同时在部分护理单元还人性化地预留了少量亲情居室,满足亲人的探视居住需求。
舒适安稳的生活配套是养老建筑的必需配置,但我们在考察国内外很多优秀案例时发现,对于真正好的养老机构,给老人家提供温馨、保障生活的私密性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6 福利中心公共活动空间示意图
7 芙蓉区社会福利中心内部体块功能分析图
8 福利中心餐厅及活动室空间示意图
9 房型示意图
10 居室细节示意设计图
11 内院空间透视图
12 养老楼B 栋透视图
13 福利中心东南角沿街透视图
14 福利中心内院夜景透视图
15 福利中心景观规划图
在居室设计上,我们将入户门后退形成小的门廊,在门廊处设置记忆箱和照片墙,老人可放上亲人的照片、个人喜爱的装饰。这样贴心的设计有利于增强老人的归属感,并同时帮助记忆减退的老人顺利找到自己的居室(图10)。居室门均设计了观察窗,方便护理人员无需进入居室便可探视到老人就寝的情况,夜间的巡查也不会影响老人的正常休息。卫生间门均外开并设置了红外线自动报警装置,如果老人长时间滞留,系统将自动呼叫护理员前往查看,以免老人摔倒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内部装修的色调尽量温馨自然,以温暖的木色为主,老人可自带部分床品和家具,营造家的温馨感。单独设置的阳台可安装洗衣机和栽种绿植,美化居室。
养护中心配置的留观病室则按医院病房的标准,配置了吸氧机等基本医疗设施。同时有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在老人有突发病情时可实现应急处理及与三甲医院绿色通道的转诊。老人在病情稳定后也可回到养护中心康复,熟悉的环境和医护人员更有利于老人的恢复,老友们也可以便捷探访。
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上,我们采用了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强调建筑的形体穿插和横向线条感,一改以往养老建筑过于内敛静谧的特点,形体活泼大气。在材质选择上,底层选用浅棕色文化石,上部选用米白黄三色小面砖,整个建筑群色调温暖安逸,带给身处其中的老人温暖而祥和的视觉感受。
好的建筑形态设计不仅仅应从外部给人以美感,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室内使用者的空间感受。本项目考虑到服务人群的特殊性,高龄老人大多需要借助轮椅生活,且很多已经难以独自到地面绿地活动,待在室内的时间较长。因此,整个项目我们大量采用350mm高的低窗台,既保证轮椅不会磕碰到外窗,产生安全事故,又将室外的自然光线和景色最大程度引入室内(图11~14)。老人可足不出户便在房间内观赏到四季的变化。整个建筑从南至北逐级退台,自然形成的屋顶花园也为项目打造了多维度的立体绿化。在未来的运营阶段,部分屋顶花园可以开放给老人作为开心农场,满足部分自理老人园艺劳作的需求。
项目的景观设计理念以大地景观的肌理和生态景观的绿化为灵感,塑造出能让老年群体舒适且安静的环境,明确区分动静庭院的不同职能,塑造不同文化气质氛围的景观空间。东北部内庭院结合接待会客中心,我们设计了戏台满足部分文艺老人聚会演出的需求;中部庭院配建了门球场,满足老人的运动需求;而西侧和南侧的内院因为紧靠老人居室,则以绿化景观小品为主,适合老人短暂停留休息,满足喜欢清静老人的需求。整个场地外环我们还贴心地设计了塑胶散步道,每隔50m左右设计一处休息座椅,以满足老人散步的需求(图15)。场地植物选择上,尽量选择50mm以下的灌木和树冠2.4m以上的乔木,这样便于护理员随时观察活动中的老人,避免了跌倒后被绿植挡住引起的安全事故。
对于那些为社会进步做了一辈子贡献的老人,我们衷心希望他们晚年安居的空间能既舒适又有人性的温度,福利中心能真正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