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赋能·再生:当代校园的反思与重构

2020-11-22 09:09:54主题策划王文慧WANGWenhui
建筑技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景观师生校园

主题策划:王文慧 WANG Wenhui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建设的热潮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规划设计层面,过于追求校园规模、图面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缺乏对校园场所的精细设计,对师生日常生活尺度下的学习生活感受考虑较少;建筑空间层面,时代的变迁使得部分既有建筑的功能空间与使用需求不匹配,使用系数低,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优化空间配置是又一难题;景观环境层面,虽然绿意盎然,却难掩其问题,被车道切割的校园路权及活动的停留不在师生,景观设施过于重视观赏性而服务功能不足,使得校园人文公共空间进一步缺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当代校园建设的各种局限与矛盾,学校建设重点也逐渐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以适应其更多需求。因此,本期专题聚焦国内外现有校园的更新改造,从校园织补、空间赋能、景观再生三方面探讨如何重构校园生活,甚至为其注入新的“灵魂”。

校园织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场地规划、建筑空间、功能策划和社区参与的叠合,将原有校园关系进行织补,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区关系;南京林业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对校园场所的典型生态环境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在地思考,并在功能和美学上对校园进行升级,延续了原有校园的记忆。把校园当作一个城市来设计,理解其语境并导入新的校园关系,从而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空间样式和丰富的空间体验,是校园织补的根本所在。

空间赋能——无论是借助校园书店力量对郊区大学学生的“社交”生活进行再塑造的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还是引入自然元素成功将老校区黑暗封闭书库转变为藏书和阅读并重的景山学校书之庭院,抑或是在权属关系和使用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空间中依据需求实施渐进式改造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园,只有关注空间的复合与活力,提高人与人交往的可能,才能从根本上为空间赋能。

景观再生——从还路于人的北大附中本校,到利用废弃停车场改造为非正式社交空间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和楼下绿地不再消极的清华大学公寓楼,再到基于体验需求进行自主性公共空间营造的1971研学营地,可以看出,景观再生的重点是在封闭刻板的校园环境中加入更多人文和诗意元素,让校园景观能够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上述案例与做法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民主、自由和开放,而那些过时的物理空间壁垒也终会被打破。作为建筑师,营造能够持续满足师生乃至周边社区需求的人性化校园场所,激发学生创造力,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成长和感知环境,是对当代教育的一种补充与反思。

猜你喜欢
景观师生校园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