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娟
(辽宁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结合,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思想支撑。深刻理解“知行合一”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不仅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崇尚实践、重视实践提供文化源泉,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十分关注的一对范畴。从《尚书·说命》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到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再到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程朱的“知先行后”等思想,在汲取和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代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为解决明朝中后期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而提出。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维护者,王阳明显然不会看到深层次的原因,他将社会危机和矛盾归结为人们不能很好地贯彻封建道德规范,但这一思想对修复社会道德和秩序起到很好的补救作用。[2]
王阳明讲的“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如“知食”“知饮”“知臭”“知香”等,这是每个人生而知之的本能,二是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3]6这是人心所固有的良知,与外部客观世界并无本质联系。王阳明讲的“行”不仅仅指现代意义的“行动”,还包括意念的活动,正如他强调,“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3]91王阳明在这里将人的意念活动作为行动来看待,将“行”主观化,其真正寓意显然要求人们要严格自律,不仅在行动上有所体现,更要在思想上一开始就要和行动相一致,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表里如一,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总结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4即是说,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行中有知,知中有行,两者相辅相成。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有其唯心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所蕴含的实践精神、注重思想改造等品格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扬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4]284中国共产党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行观,其所坚持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行合一”,而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那就是,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同时,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阐述了实践为了谁的问题,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过程,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每一位共产党人只有将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相统一,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正是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体上看,党员干部执行群众路线的情况是好的,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7]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知”与“行”严重脱节,在群众中产生了消极影响。
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对“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3]3不理解,王阳明解释说,人们口头上讲“忠”“孝”,实际上不忠不孝,就是“此已被私欲隔断”,[3]3即由于私欲尽管知却不去行。当前,我们党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明哲保身,一味求“稳定”,不敢担责,为民解忧少之又少,说到底,是私欲作怪。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做事也不出事”的庸官懒政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8]并将当前“为官不为”的主要三种情况进行了概括: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9]从根本上说,这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进取精神退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知”与“行”脱节严重。
针对不知而行的现象,王阳明总结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3]4另一种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个行,方才知得真。”[3]4这就是说,“知行合一”要从实践中来,从调查中来。一些党员干部缺少躬行的调查研究,不想了解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不探究社会治理的规律,不善于总结群众路线的方法,其中,“一刀切”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模式就是“知”与“行”相分离的典型表现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调研就是要倾听民意,收集百姓最真实的想法,这是破解社会矛盾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深入群众,要走心,并对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的行为进行痛斥。有的干部将调研走了样,“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走”;有的干部选择调研课题时“挑肥拣瘦,对成熟的、完善的课题重复调研,而对全新的、有挑战性的课题则少有问津,”[10]这种华而不实调研所收集上的资料,不能有效用于上级领导决策,更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既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破坏了党群的“鱼水深情”。
一些领导干部的不知并不是真的“不知”,不行也不是真的“不行”,是对百姓要解决的问题不放在心上,消极的行或不去行,却对自己私利的满足而积极的“行”,这使他们手中的权力偏离了正常轨道,成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工具。中纪委给落马官员写的“病历”是:以权谋私成通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11]领导干部要深知“清廉是福,贪欲是祸”这一道理,要“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2]这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在“知行合一”的基本体现。
总之,领导干部背离“知行合一”必然会造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甚至是违法行为,这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和谐。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要从思想上筑牢根基,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做百姓满意的人民公仆。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的实现一定要立志为学。“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3]253立志与为学两者相辅相成,立志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为了实现所立志向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并将这一远大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立志更不能松懈。因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13]针对立志后“为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理论修养,不断修炼自我。广大党员要求个“真知”,需要悟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在学习理论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坚持读原著,带着问题悟原理,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摆进去,做到融会贯通。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广大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具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才能在大风大浪面前保持定力。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要躬身践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并没有停留在“知”的自我世界里,而是通过平定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等事上磨炼,进一步感悟“知”与“行”的关系,最终达到“致良知”的“知行合一”状态。对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深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4]287说到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是共产党人在事上磨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共产党人在“事上磨炼”的榜样。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仅15 岁就下乡锻炼,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度过七年的青春岁月。身处逆境从来没有放松学习和自我修炼,先后写了8 份入团申请书,10 份入党申请书,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对党的热爱。在河北正定工作的三年,习近平的足迹走遍全县5 个公社,221 个大队,推动农村改革,在河北率先推行包干到户,解决了百姓吃饭的大问题,并安装上沼气,解决百姓烧柴火难题,他心里装的都是百姓利益。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人躬身践行的过程就是群众路线得以贯彻执行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2018 年12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讲话时指出,“40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14]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在事上磨炼,尤其是年轻干部要从“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越是环境艰苦,矛盾多、困难大的岗位越能考验干部的毅力,成长的也就越快。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
慎独自律、省察克治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慎独,《中庸》给出了精辟的理解,“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依然头脑清醒,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律依旧,不自我麻痹,不自欺欺人。慎独对于领导干部成长、成熟至关重要,是更高层次的自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15]在慎独自律的基础上,每一位党员还要向内心发问,不断反思自省,以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是一种自我心性修炼的学问,省察克治之功,就是扬善除恶,去除私欲的自察反省功夫,这绝非易事。王阳明对此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如猫捕老鼠,猫要全神贯注,任何风吹草动不可放过,斩钉截铁,方能捕住老鼠。人自省亦是同理,恶念和私欲刚生出萌芽就要将其扼杀,而不能放任其发展。
党员领导干部慎独自律,省察克治要时刻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言行是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否发生变化?”“我与党章的要求是否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就是我们党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过程,要求党员对照党章党规,正视自身出现的问题,理性分析原因,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查找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的问题,“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真刀真枪解决问题,让我们党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知行合一”,他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为每一位党员践行“知行合一”提出了基本要求,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