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兰YANG Guang-lan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成都610016)
公立医院物资采购品类繁多,如药品、医疗器械、信息办公用品等,大到专用医疗设备,小到维修所用的一颗螺丝钉,均属于医院物资采购的范畴。近年来,国家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力度加大,政府层面出台了各种新的规章制度,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角度也将医院物资采购向精细化管理方向推进,如何将医院物资采购规范化进行管理成为当下政府监督机构和诸多医疗机构热议的话题之一。由于公立医院性质特殊,本着“非营利性”为目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其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其采购活动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因而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来自于四川省某公立二级医院设备科,从事医疗设备、器械采购工作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本文将主要从医用耗材的采购作为切入点,对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医用耗材是医疗机构行使职能最重要的基础资源,是治疗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疾病诊疗和身体保健的要求也日益增高,相应的医疗机构对各类医用耗材的使用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医用耗材技术革新升级换代迅速,耗材采购要求的时效性、不同病种的特殊性,加之医院耗材采购管理技术方法落后、管理手段不足和信息化建设缓慢等原因,使得医院物资采购活动与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目标尚存有一定差距[1]。作者对耗材采购曾遇到的各类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医用耗材的采购管理,重点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本文从该三个原则出发,辅以工作实例,对医院物资采购规范化管理进行论述。
公立医院的医用耗材范围较广,从价值较低的常见普通医用耗材(如纱布棉签)、放射材料(胶片、造影剂)、检验用体外试剂到价值相对较高的口腔材料(义齿)、植入类耗材(关节假体)、介入类耗材(留置针、中心静脉插管包)等,不同类别的耗材,管理的重点和方法各异。如本文作者所在的公立医院,对于医用耗材的采购、使用和管理采用了物资重点管理法,具体做法是将属于二、三类医疗器械,价值高但使用数量相对较少,但占全院医用耗材金额比例达到70%的植入介入类耗材分为A 类;对于属于一类、二类医疗器械,价值相对较低但使用数量较大,占全院医用耗材金额比例达20%的普通医用耗材分为B 类;对于单价低且使用数量也相对较少,占全院医用耗材金额10%的医用耗材划人为C 类。对于A 类医用耗材,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高值医用耗材进行重点管理,对此类耗材的入库、使用和管理采用不同于B 类和C 类的验收及溯源手段,定期联合医院医务部门、院感科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B 类医用耗材为次重点管理耗材,虽然价值相对于A 类重点耗材低,但整体采购金额占比较大,需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而C 类金额和用量都较低的耗材则为非重点管理耗材,日常管理仅以核对数量为主。本文此处B 类次重点医用耗材检验用体外试剂为例略为阐述。
检验科由于体外试剂品类多、专业性强,且相当一部份的体外试剂与检验设备直接相关,即由设备锁定了试剂品牌,某种设备只能使用某种品牌的试剂,其他品牌的同类试剂在该设备上无法使用,因而大部分的公立医院检验科都存在设备投放的现状,而设备与试剂挂钩的特殊性使检验科设备投放的现象最为普遍。但国家政策明令禁止医院采用设备投放方式使用医用设备,或许是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出发,投放设备权属不清晰,或许是从医疗安全角度出发,投放设备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责任如何介定,但是对于公立医院来讲,由于财政拨款金额有限,无法满足医院整体发展需要,而设备投放不需要院方投入资金采购或维护设备,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兼顾科室业务发展和水平提升的需要,优势显尔易见,但是就是不合规,违反了国家对公立医院监督管理的政策法规要求。
如何来平衡国家的监管要求和医院的发展,其实可以从体外试剂的采购来运作。医院作为采购方,将不同品牌的同种试剂进行招标采购,在招标时从使用试剂的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是否达到要求、该试剂的准确性、价格是否合理等多方面由医院医务、财务、设备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并由检验科专家进行技术评估。公开招标是耗材采购最公正、公平的办法,以性价比作为主要选择的依据,以控制耗材引入成本,而招标选中的该品牌试剂必须使用相应某品牌的检验设备,则可以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进院,确保非融资租赁且该设备的全套资质证照完整无问题,交医院相关职能部门留存。这样将投放设备绑定耗材采购的问题转为合法采购耗材和使用设备,将有可能违规的采购活动约束在合法范围内。
“降低成本支出,提质增效”是现今公立医院管理的目标,与医疗成本直接相关的当属药品、耗材的采购价格。从2018 年底“医疗耗材零加成”政策在四川省全面铺开,原本属于医院方利润来源之一的医用耗材加成被砍掉,加之“DRG 按病种付费”新医保政策出台,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管控收紧,而医疗机构应对这一新形式的方法除开展新技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外,从源头降低药品耗材的采购价格成为降低医疗成本的基本出路。为帮助医院降低采购支出,各地区政府实施了多种方式,如高值医用耗材在阳光采购平台实行统一挂网采购,使耗材的供应价格透明化;各地区医院形成医疗体,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耗材的采购价格[2]。同时,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成本控制的考核,设立“百元收入医用耗材占比”、“进口医用耗材占比”的考核指标,迫使公立医院从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加强对耗材采购价格的管控。
此外,公立医院采供领域不正之风盛行,饱受社会舆论诟病,受社会大环境和医疗市场客观情况的影响,采供领域腐败之风尚存,现实工作中医药代表围猎医疗机构领导人、耗材使用科室负责人及采购执行者的情况屡见不鲜,在私利面前,不少工作人员罔顾国家法律,抛弃道德底线,甘愿被围猎犯下严重的廉政问题。加强院内法制道德建设,加大纪检审计力度,相关工作岗位的人员选择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抓住医院物资采购的风险点,从主观方面减少风险敞口,规范采购活动。
现今耗材的管理制度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及诸多实际情况所迫,往往流于形式,各职能部门责权分工不明确而对耗材采购态度不严谨、监管意识不强或不作为,耗材采购仅根据使用科室的意见要求,缺少统一规划,采购部门被临床科室“绑架”的现象。因为采购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可能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于科室提出的采购需求无法从医疗专业角度进行评判,常常会出现临床科室指定采购品牌、同种产品频繁更换采购品牌、有国产同类替代产品却一定要选择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等现象,使得采购工作难以规范化。这就要求医务科共同参预,配合采购主管部门共同完善耗材的“准入”环节,对临床科室的耗材申购计划从专业医疗角度实施评估,判断新进院耗材的必要性,是否可以使用已采购品类的耗材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来达到使用新耗材能实现的功能疗效;是否已采购的耗材品类存在技术落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而必须更新换代等等。采购部根据医务部门的专业评估,对于新进耗材的品牌、规格、单价等通过招标、集体采购、遴选等规范化流程执行采购,避免采购行为受某个科室或某个人的决定或意志影响[3]。
此外,对于医用耗材使用后的评价跟踪机制也至关重要。某一类耗材的采购使用,并非成功引入医院即结束,对于其使用要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跟踪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因法律法规要求,植入类和介入类高值耗材做得非常好,但我们应该把这一机制的应用范围扩大,尽量使用到价值不太高的普通医用耗材的管理上。随时关注耗材使用的疗效、是否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其所包含的技术是否与现行医疗水平发展和病情变化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及时将其从医院耗材采购目录中清除,重新选择符合要求的新型产品。
以上是本人从实际工作的一些细微方面对医院耗材采购管理规范化进行的一些思考,由于本人供职于某公立医院设备科,设备科作为职能部门,同时肩负着医院物资采购管理和服务临床医技科室两个功能,二者既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如果一味的强调管理职能,在医院工作中强调制度的刚性而没有变通,则无法为临床医技科室服好务,甚至会造成病员流失,使医院错失发展机遇;但过于妥协于临床需求而放弃原则立场,将会造成医院采购活动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而背离了医院物资采购规范化管理的初衷。作为职能部门人员要协调和平衡好管理和服务这两种角色,树立起“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既有目标又有动力的把医院的采购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