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 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模式对成渝“一城多园”共建西部科学城的启示

2020-03-01 21:13:09成都科技顾问团
决策咨询 2020年5期

◆成都科技顾问团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6 年上海提出沿G60 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目前,G60 科创走廊已明确“一廊九区”战略布局,串起上海、嘉兴、杭州、金华、湖州、苏州、宣城、芜湖、合肥9 城,在区域协同创新实践中走出一条新路。借鉴G60 科创走廊的成功经验,对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G60 科创走廊促进协同创新的主要做法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开放共享的国家长三角区域性协同创新战略平台之一,G60 科创走廊重点围绕各地政府之间创新政策的协同、各地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政府与研发主体之间的协同、各类研发主体之间的协同、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七个方面开展建设,通过“创新要素集聚+ 政府服务高效+ 创新主体联动”发展模式,释放创新驱动强劲动能,逐渐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活跃的一体化形态。

(一)以制度链创新促进区域间的创新协同

G60 科创走廊9 城市之间建立常态化工作制度,加快形成内部统筹协调、交流互动的新局面。一是建立G60 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讨、协调G60 科创走廊建设过程中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制定了《G60 科创走廊工作制度》《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 版》,并配合科技部拟出台《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二是共建G60 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分支机构,负责G60 科创走廊日常对接、协调和工作推进。三是9 城市联合出台了《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试点方案》等文件,促进跨行政区划的创新政策协同。

(二)以G60 高速公路为纽带促进创新要素协同

科创走廊借助G60 高速公路实现了交通条件上的互联互通,而开放共享的流通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对创新要素的限制。一是借鉴硅谷101公路等创新经验,以G60 高速公路为纽带串联人才、技术、资金、装置、载体等要素,使其自由流动并更加密集地聚集在G60 科创走廊周围。二是发布《共建共享G60 科创走廊人才新高地行动方案》,推出互认互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人才信息发布机制、“一网通办”人才服务高效机制等措施,促进创新人才在科创走廊跨区域自由流动。三是发布《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试点方案》,制定大型科学仪器申请、使用、收费、管理的服务流程和技术配套方案,实现了高端科研设备和技术的共享。

(三)以系列新政推动政策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

通过出台激励创新要素、创新主体的各类新政,为科创走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一是以激励政策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松江区率先出台“1+10”系列人才新政,设立2 亿元区人才发展资金、5 亿元区创业扶持引导资金,用于支持本区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及其人才梯队培育和发展,带动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二是以专项基金新政激励各类主体创新。围绕产业转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出台“60 条产业政策+ 每年20 亿元专项”,全面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发展。包括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技术示范应用,支持园区科创功能载体建设,支持孵化器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以高层次创新联盟加强研发主体间的协同

G60 科创走廊的研究机构围绕基础性、颠覆性前沿技术,聚焦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有效提高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松江大学城科创资源优势加强各类研究机构合作,形成“1+1>2”的良好发展态势。协同引进、共同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建设G60 脑智科创基地、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二是建立G60 科创走廊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两院院士、领军人才在高端项目研发、重大技术攻关、政府决策参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推动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之江实验室、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宛陵科创城等联合组建协同创新联盟。

(五)以“6+X”产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协同

从G60 科创走廊重点发展的“6+X”产业科技需求出发,整合校院企地创新资源,提升技术转移转化能力。一是通过引入企业研发中心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协同。G60 科创走廊鼓励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或引进企业研发中心,作为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二是推动高校、研发机构等与企业主动对接。调动三方积极性,推动优势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及特色园区与科创走廊对口高校重点学科、专业院所加强合作。三是成立“卡脖子”领域联合工作组,加强整合9 城市的科研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各院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共建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四是组建“G60 科创走廊国际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充分利用上海等先进地区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帮扶9 个城市产业园区建立异地创新中心。

(六)以价值链构建产业内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空间

梳理G60 科创走廊各地产业基础和优劣势,共同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一是9 城市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合发布了《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新材料、机器人等10 个产业联盟,促进产业上下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做大产业蛋糕。二是鼓励各城市围绕产业开展交互投资,围绕产业及产业园区合作,推动一批新的重大产业项目在9 城市范围内协同布局。三是支持不同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现状,找准产业价值链站位,优化产业资源价值布局,形成一体化价值链增值空间,为长三角投资发展提供指导性产业地图。四是探索产业园区双向“飞地”经营模式,在合肥瑶海、金华义乌等地建立“G60 科创走廊合作示范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

(七)以保姆式服务提升政府与企业协同创新效率

践行“简政放权+ 互联网+ 店小二”十字要义,转变服务思路和服务方式,各地协力为落户G60 科创走廊的企业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一是实施G60 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优质的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当好“店小二”。开展G60 科创走廊企业证照“一网通办”试点,实现9 个城市之间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一体受理、一体办证”。二是将服务延伸至项目中,为企业量身打造“保姆式”政务服务。在项目落地前、推进中以及落地后,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为企业项目策划、技改扩能、市场营销、资金回笼等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强的保障措施,办理好规划、土地、建设、环评等各项手续,让干部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二、G60 科创走廊对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的启示

(一)聚焦“总体设计布局”,明确定位分工

成渝地区目前已签订《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等合作框架,建立了高层沟通机制。在西部科学城协同共建方面,需进一步强化战略协同和顶层设计,把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纳入川渝“十四五”规划体系,明晰“一城”发展思路与“多园”定位分工,建立成都和重庆两大科创极核、绵阳和川南重要科创节点、多点位城市创新承载的战略格局,研究契合成渝地区发展实际的协同路径。建立国家有关部委和川渝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研究解决西部科学城合作共建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二)依托“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资源

成渝地区高层次人才跨区域流通有限,缺乏成熟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企业联盟和技术服务平台尚未共建共享,要素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形成。因此,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需要依托城市主空间提供基础和条件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通过共建创新要素跨区域协同配置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的便利化和集约化,促进区域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打破地域分割,促进创新人才跨区域协作、创新资金跨区域流动、科研仪器设备与数据跨区域开放共享,营造良好的创新要素共享环境。

(三)围绕“创新主体联动”,强化产学研协同

G60 科创走廊各类主体创新活跃度高、关联性强。高校注重基础科学研究,持续输送创新创业人才;企业重视与高校合作,源源不断将基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研究机构坚持“核心攻关、关键突破”理念,围绕产业需求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可借鉴G60 科创走廊产学研联系机制,建立知识价值导向的协同链条,依托各类创新主体和平台,不断产生创新成果并转化应用,显现新动能、涌现新业态;把创新成果应用获得的收益反馈至链条各个环节,形成创新创造各个过程紧密互动和良性循环;加强技术攻关协作,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载体。

(四)立足“价值链条分工”,优化产业生态

围绕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需求,促进企业、高校院所、创业资本、应用场景高效集成,构建一流产业创新生态链,助推重点产业加速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创新协同高效、产业生态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大对国内全球化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引进更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高技术企业,孵化培育具有独占技术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科技企业,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共同绘制优势梯度分布的产业地图,推动西部科学城“多园”产业生态有机协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

(五)依靠“区域协调共进”,打破行政壁垒

建立跨区域协同效应,推进西部科学城一体化发展,逐渐形成强劲的辐射带动力。推动西部科学城各主要城市之间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内部统筹协调、交流互动局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西部科学城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与协商西部科学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难题,协商出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高质量产业集群等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深化全方位、紧密型科创合作和产业对接,集聚更多增长势能,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六)着力“制度观念创新”,提升服务效能

以“调结构、促改革、抓创新”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制度创新,强化政府官员改革积极性。明确区分宏观调控和市场决定作用的功能界限,明确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同时减少审批环节,尽量压缩审批周期,杜绝审批寻租行为,吸引优质企业落户西部科学城。优化事后监管,完善成果考核体系,纠正错误政绩观,使科学城内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