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林场改革后经营模式的分析

2020-03-01 11:34邵春生沈圣齐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林场林业职工

■ 邵春生 沈圣齐

(武汉市新洲区将军山林场余集分场)

引 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观念的良性变革,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此,我们有必要对国有林场改革后的经营模式展开探究讨论。

1 国有林场改革后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

2015年3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在我国政府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国有林场经营工作正式迈入新阶段。《方案》指出,我国传统的国有林场经营模式存在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不全、观念不新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森林资源及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方案》明确提出了以“生态导向”、“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为原则,以“显著提升生态功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全面创新管理体制”为目标,以森林资源保护、生态责任落实、林场政事分开、公益林管护、职工权益保障等为内容的林业实践新要求、新方向,为国有林场经营模式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提供了极大助力[1]。

改革落实至今,我国国有林场领域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工作成果。首先,从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的角度讲:截止至2019年初,我国国有林场的森林总面积较改革之前增加了1.7亿亩,森林积蓄量增加了6.1亿立方米,天然林消耗量减少了556万立方米,国有林场中的6.7亿亩森林资源得到了良好保护;其次,从林场职工权益保障的角度讲: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国有林场职工的年收入均值约为4.5万元人民币,相较改革前增长1倍以上。同时,在2015年到2019年的四年改革时间里,我国各地国有林场共实现了近55万户职工的危旧房修缮改造工作,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国有林场职工的衣、食、住、行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最后,从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截止至2019年末,我国4855个国有林场已提前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专业验收,为国有林场未来的生态化、健康化经营打下了坚持基础。同时,在《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国家性、地方性政策的支持下,国有林场经营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方向也越发明朗,可为我国林业发展与资源保护提供出源源不断的强劲助力。

2 国有林场改革后经营模式的挑战问题

机遇和挑战始终是伴生并行的,国有林场在取得客观改革成果、确立科学发展目标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挑战和阻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

结合我国林业产业的相关经验来看,国有林场在产品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单一化、同质化特点,很难在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体现竞争力。加之木材产品长周期、大投入、可替代的产出特性,国有林场很难达成针对化、高效化的产品优化。这样一来,我国国有林场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虽然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但并未打造出强竞争、广受众、高口碑的林业品牌。此外,受多种原因影响,我国国有林场经常需要聘请外部甚至外国人员进入到生产现场中,帮助林场职工完成生产指导、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资源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进而较难形成自主化、创新化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

2.2 人才结构有待调整

人才是所有行业、产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国有林场的改革实践与经营创新离不开职工人才的推动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受到工作环境、社会观念、福利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国有林场的人才结构并不理想。以我国华北某省为例,该省国有林场的职工现有量约1.4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职工群体占30%以上,老龄化问题较为严峻。甚至,有不少已超出退休年龄的林场职工仍然工作在一线岗位上。同时,绝大部分职工来自于部队转业、社会招聘、农场下放等渠道,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等素养条件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改革背景下专业化、创新化的人才需求。

2.3 管理方式有待发展

现阶段,我国国有林场随已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并实现了经营模式、经营观念的发展转型,但管理方式、工作手段的落后化、人工化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于基层实践中。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国有林场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也不利于国有林场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很难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联动化、综合化发展[2]。

2.4 保护意识有待强化

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是国有林场改革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国有林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地区国有林场职工的森林生态保护意识未达到较高水平,继而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大疏忽问题,不利于违建别墅、违法盗伐等负面现象的有效整治。此外,在薄弱保护意识的影响下,国有林场职工的个人发展取向、工作业绩目标也很难与改革方案总体目标达成一致,进而导致敷衍任务、走过场等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流于形式。

3 国有林场改革后经营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拓展收益渠道,补齐林场经营产品短板

为了解决传统林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品牌力的问题,国有林场相关人员可充分发散思维,将更多、更新的收益渠道引入到经营实践中,从而在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达到文化教育、产业联动、品牌推广等多种效果。例如,国有林场可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将农产品种植、药材种植、动物养殖等活动融入到森林区域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实现国有林区内土地、光照、水文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更强的资源转化效果,还能在单位时间内为国有林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发展好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项目,还可有效解决区域内富余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并有助于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进而对区域整体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3]。

3.2 创新管理手段,实现现代技术合理运用

现阶段不仅是国有林场的改革时代,更是“互联网+”体系在社会中普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多元融入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技术,实现经营模式、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创新,是国有林场的必然选择。例如,可将护林防火工作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在国有林区内布设出足量的GPS定位装置、温度传感器、影像传感器等设备,对森林环境实施全天候、动态化的远程监控工作。这样一来,一旦传感器设备采集到异常的光亮、高温等信息,可同步传输至物联网平台系统中,并生成携带有具体地理位置的报警信号,为相关人员及时处理、应对火灾隐患提供准确依据。再如,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可将互联网作为职工保障的工作落脚点,通过网络投票、微信交流、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与广大林场职工达成有效交互,以此了解职工群体的实际需求,从而实施出更具实效性的工作策略。

3.3 加强人才建设,推动职工综合素养发展

在目标新、技术新、环境新的改革背景下,国有林场必须要积极加强人才建设,全面解决职工群体老龄化、安全意识薄弱化的负面现象,从“人”的角度上推动经营模式健康发展。一方面,国有林场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从理论知识、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设备用法等多个方面出发,促进林场职工营林造林、护林育林、生产创新、经营管理等多种素养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国有林场还有适当加大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薪资水平、优化工作环境、开放就业政策等多种手段,吸引更多专业、年轻的林业人才加入到队伍中来,进而逐渐完善国有林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国有林场的职工队伍整体实力。

4 结 论

总而言之,在改革方案的引导下,我国国有林场现已实现了突破性的进步进展,但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与挑战。对此,国有林场应主动投入到管理机制、经营理念的优化创新中,更加准确、有力地把握现代林业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林场林业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land produces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