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晓芳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近几年,我国对文化事业单位发展高度重视,同时给予全力支持,延长预算资金维持范围。决算具体反映了文化事业单位每年的财务清单、发展成效、财政资金应用状况与支出效益,最大限度的加快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另外,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新的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决算管理,实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增强决算信息质量,合理使用财政资金。
现如今,尽管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依旧问题百出[1]。①决算数据信息精准度差,财务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无法精准的体现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②决算和预算的差异性明显,预算编制缺乏计划性,预算执行受到限制。③决算监督机制缺乏完整性,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全面推行,没有充分展现决算监管价值。④决算成果应用不合理,决算数据分析不透彻,决算作用未能发扬。⑤决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缺少连接性,忽略了绩效评价的意义及作用,评价质量较差,形式度高。
决算能够清楚的呈现财务平时的工作内容及成果,财务工作的全面积累是落实决算管理的前提条件。将财务基础工作落实到实处,突出细节的标准化与系统化,从根本上提升决算编报质量[2]。
首先,高度重视财务审核与计算。决算的全部资料均来源于会计凭证和账簿,该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决算质量有着很大影响。文化事业单位需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国家财经法规与章程条例,始终坚持新整改的制度规范,根据财政部门年度编辑的决算报表手则,快速精准的处理好各项账务。只要在年度收入中都要定期准确入账;只要在本年度支出范围内均依照支出途径照实上报。对于收入完好、支出符合规定、存量消化而言,需保证财务数据的可靠性、精准性和健全性,如实上报财务整体进展。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要求,构建完整的公务支出管理体系,进一步掌控会议支出、差旅支出和培训支出。
其次,定期完整对账清理结算。为了全方位体现决算数据的精准性特定,必须尽快组织和筹备,根据文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主管部门发放的预算批复和审计意见,提高收支数据审核质量。快速审核预算收支数据与款项信息,完成部门之间的账务对接,仔细清算、催收、列支往来的资金。
最后,仔细盘查财产物资。年底前需对现金盘库和银行存款进行对账,仔细清算和盘点固定资产与材料。出现盈亏问题的要尽快找出其根源,按要求加以处置,修整账务,使账务和实际情况相一致。
在文化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中,最紧要的两项工作就是预算和决算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者相辅相成,密切相连,公平公正。
一方面,加强预算编制质量。决算的前提条件是预算,自2016年起,财政部对编制部门预算提出要求,高效率完成近两年的支出计划。文化事业单位需遵循发展要求,统一筹备策划,全面布置,突出重点,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现状的计划方案,明确预算支出金额[3]。通过三年计划来束缚年度预算编制,有效融合预算编制和业务工作计划,完成业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联合,彰显花钱和办事的一致性。事先筹备好预算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前期方针分析和可行性讨论,了解文化事业单位项目库体系,丰富项目内容,慢慢把单位全部项目存入项目库实施管理,构建完整的预算项目全周期滚动管理体系。优化基础支出规范制度,调节定额标准,快速发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增强预算编制质量,完成资源配置工作。
另一方面,彰显预算执行效果的管制力与时效性。符合预算管理要求,决算编制可以清楚、精准、仔细、快速的呈现文化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依据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批示,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细化职责,项目内容和职责具体到个人,了解项目进度,利用预算完成进度探讨,有效处理执行期间可能遇到的难题,将资金管理落实到位,为资金应用的可靠性、标准性提供保障。
调节内控管理与落实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健全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推进本单位经济业务管理控制发展,确保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资金安全性、资金有效性、财务信息可靠性,从根本上加强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抑制贪污受贿,实现文化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目标。
一方面,仔细探寻业务风险,拟定风险防范对策,修订工作流程,优化业务步骤,把一些着重管理和控制的业务事宜全部储备到管控体系内,如预算、收支、资产、合同等,深入研究通过信息化方法完成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接洽。做好内部制度建设工作,修整和健全相关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可行性,确保内部控制的有序进行。
另一方面,提高决算监督管理质量。深度了解审核收入规模框架、结转结余进度、项目支出执行状况等,判断出国管理的规范性、费用使用的规范性、公务车辆可否超出编制范围等,突出决算审核针对性,提高财务管理标准度,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首先,决算期间的数据细则必须准确有效,可进行深度钻研。着重讨论编写预决算差异、结转结余资金调整、支出结构科学性,资产负债状况。由于出国人数,公务用车量,公务招待频次、数量、资金等信息,找出预算编制与执行期间的问题和财务管理的亏虚环节,制定相关的处理对策,关于年度预算执行问题,需依照规定加以调整。
其次,具体评价决算收入支出,能够清楚看到一些评价指标需要优化,如部门人员支出评价指标,对于人数自动取数单位在编员工,不涉及劳务派遣或长时间外编员工,所以人均水平要比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水平低。依据文化事业单位施行原则、业务特征构建满足单位真实现状的决算评价系统,整理经验,加强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力度。
一方面,增强绩效评价效率。绩效评价必须满足合理、标准、公正、客观等要求,深度融合年度决算编报与绩效评价内容,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引荐,从根本上提升工作质量及效率。在筹备决算编报过程中,具体落实绩效自评工作,预备绩效评价资料,如:①业务管理资料。确保制度完整性、执行效力性、项目质量控制性。②财务管理资料。保障制度完善性、监督控制严谨性。③项目资料。保证项目实时性、质量合格性、了解成本控制进度、突出其公平性。④项目效益资料。项目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影响等因素,这些因素条件同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效益紧紧关联,可以具体显露项目效果。
另一方面,调整和改良绩效评价手段,政府提供服务支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进一步延伸参与决算审核、绩效评价渠道,使评价质量与评价结果得到人们许可。自从发行了《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后,站在实物操作角度分析注册会计师如何高质量实施绩效评价业务。文化事业单位主动增设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窗口,找出决算审核与绩效评价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改良建议,实现决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最大化[4]。
最后,合理应用评价结果,在管理过程中融入问效、问绩、问责。融合绩效评价结果和决算管理,以支出责任与效率为例,优化决算编制内容,重点分析决策数据,重视资金支出结果。渗透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给评价等级项目,归纳总结所得成果。绩效评价不在只限于表面,确保了财政资金的科学应用性,使文化事业单位在创作和传播方面获取好的成绩,在公益性、服务性的基础上,荣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合理转型,文化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决算管理,重点推行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制定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