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君 康 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较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师资队伍方面,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仍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事关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事关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事关教育扶贫的现实成效。因此,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准确识别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成因,深入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机制不够完善。贫困地区各学校普遍缺乏“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学模范,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足,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骨干队伍梯队建设机制。一方面,贫困地区教师年龄组成结构分布不均,老龄教师较多,青年教师补给不足。在贫困地区,因财政支出极为有限,所以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往往不增反减,这就导致了教师编制的数量无法增加,优质的师资人才因缺乏编制的吸引不愿前往贫困地区任教。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贫困地区优质资源集聚能力相对较弱,配套的人才引进措施不够完善,师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因此既容易流失优秀的师资人才又不易吸引优秀的外来教师,陷入两难的境地。
2)师资队伍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差距较大,教师的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等也相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不可避免地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一味强调通过内在激励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却忽视了外在激励的重要性。在教育普及阶段,贫困地区的学校多关注基础教学设施是否配备、师资人员数量是否充足,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关注不足,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存在应付上课、进取意识薄弱等问题;而当前,教育扶贫已从教育普及转变为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更应建立健全考核和奖励机制,充分激发贫困地区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3)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不够充足。因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畅通、信息化水平落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的教师无法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且部分教师较为年长,其教学的方式方法较经济发达地区教师而言较为落后,这就导致了当地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受限,难以提高。因此,要特别重视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专业性。此外,受到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贫困地区教师的晋升进修机会也相当有限,较难进入企业参与实践,了解行业前沿进展,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战略选择,针对教育扶贫中现存的现实问题,需精准配置资源、增强职业吸引力、提升资助水平、强化教育管理,考虑构建师资引入机制、激励保障机制、长效约束机制以及监督反馈机制以有效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师资引入机制。一是多渠道充实师资队伍,引进外部人才。借助国内高水平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力量,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相关人员,合理调配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师资队伍,进而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补充教育资源。例如,东部对口援青省市通过选派支教教师团队和研究生支教团队的方式赴青海省六州开展“组团式”支教帮扶,极大促进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每年约培养近千名公费师范生,该类学生均为接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优秀教学人才,教育行政部门可秉持人才自愿和合理分配的原则将公费师范生资源分配到我国急需教育支援和教育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保证外来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贫困地区。二是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内部人才。首先,应通过加强典型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教师从内在提升自我。其次,大力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着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师资培训活动,搭建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提升平台,促进贫困地区的教师融入教育现代化发展潮流,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多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构建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在物质保障层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提供物质保障,安心扎根农村,舒心工作生活,用心传道授业,全心支持帮扶。充分的物质保障是贫困地区教师专心投入教学工作的基础,在重大节假日为教师发放资金补贴、慰问物资,改善校园环境建设以及乡村教师的住宿环境,在衣食住行上给予贫困地区教师更高的待遇,让贫困地区的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和资源倾斜,才能更好的留住优质教师资源。二是在精神激励层面,改革评价机制,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职务职称向贫困地区倾斜,学校应充分优化内部环境,制定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教师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突出激励功能,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整体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3)构建长效约束机制。一是思想观念层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主动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通过开始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和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促使教师由内而外约束自身的行为,主动提升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二是知识技能层面,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强化教学技能培训。政府需投入专项资金以保障贫困地区教师可接受师范学院的专业培训,并注重做到三个“相结合”,分别是将提高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相结合,把离职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在2020年,线上教学承担了重要的教育使命,但贫困地区教师因线上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难免会影响教学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未来,线上教学将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亟需同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线上和线下教学水平,不断强化知识技能。
4)构建监督反馈机制。一是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动态跟踪管理。随着网络通信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至国家层面,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建立一个师资队伍监督反馈平台实现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日常教学、技能培训等情况的动态 跟踪。
二是健全优秀师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借助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建立人才流失预警模型与机制,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能够及时地预判关键教师的动向,并做到对关键师资人才的流失进行控制,及时完善教育扶贫制度,为关键师资人才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