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10)
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上采取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干预进行疾病的诊断,该技术的成像质量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比如心率不齐、高心率、监测层面触发点的选择、对比剂使用剂量、对比剂的注射流速等因素影响[1]。为了提高患者获取临床CT成像高质量造影图像,本文探究心电编辑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帮助患者及时获得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今我院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其中参与研究的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在33~80岁之间,经临床常规检查发现,患者的心率范围在于43~248次/分钟,参与研究的患者在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均为进行心律控制干预及心率护理措施干预。统计结果显示,高心率患者有57例,房性期前收缩24例,室性期前收缩39例,造影成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心电图数据。本次研究患者在心率情况、年龄以及性别等基本信息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采用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机品牌型号为西门子,在给予患者进行成像干预前2分钟给予硝酸甘油干预,用法用量为口服5 mg,并根据患者实际体重、年龄等身体信息给予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用法用量为采取肘静脉注射的方式,控制在80~100 ml,注射的速率控制在4.5~5.5 ml/s。将扫描感兴趣区选定在主动脉的根部,利用对比剂跟踪技术触发增强扫描,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触发阀值,阀值设定在90~100 HU范围内,CT的扫描范围主要在患者的气管隆突下方约1厘米到心脏下缘约1.5厘米处。CT的扫描参数为电流控制在420 mA,电压控制在120 kv,球管的旋转时间为0.33 s,准直器宽度控制在64*0.6 mm范围内,扫描的时间设定在6~14 s。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处理主要包括是三方面,即VR、MIP、CPR。由3名专业医师对成像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对高心率、房早室早等情况进行最佳重建相位,对错层相当明显的图像位置进行偏移技术干预,并根据原始图像及心电图找出错层明显的心电图相应位置,通过心电编辑技术干预的前后图像质量比较进行分级评价,能比较出成像优良性[2]。
观察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使用不同心电编辑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获得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0例心律失常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有15例为优良图像,105例需要采取编辑图像,经过使用心电编辑干预后有102例成像能达到合格标准,剩下的3例在心电编辑技术处理后,其图像的质量仍旧达不到标准。
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原理在于对患者心脏进行扫描操作的过程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所获取的扫描层面均为重叠数据,扫描获得的层面均覆盖了患者整个心动周期原始数据,通过对患者的心率信号有效记录下最佳的相位窗重建图像,以达到剔除和修正心律不齐对数据所造成的影响,进而获得理想图像。心电编辑技术能有效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异常的R波或者是错误的标识进行编辑、重建标志促使图像成像窗回到正确的相位上,保证扫描采集的数据点是一致的,最终获取合格的图像[3]。研究结果显示,120例心律失常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有15例为优良图像,105例需要采取编辑图像,经过使用心电编辑干预后有102例成像能达到合格标准,剩下的3例在心电编辑技术处理后,其图像的质量仍旧达不到标准。综上所述,对临床心律失常的患者实际病情采取合理的心电编辑技术进行干预,能有效获得高质量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显著提升患者临床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