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婉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医学上将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的新生儿定义为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相比,早产儿机体的各个器官的发育状况均不成熟,免疫功能也相对较低。尤其是低体质量早产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较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出现各类病症。
作为近年来国内推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早产儿护理模式,鸟巢护理对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干预效果逐渐得到了相关医务人员以及早产儿家庭的认可。在实施阶段,要保证鸟巢护理的实际效果,相关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如身体比例与体质量状况等),选择恰当的体位垫、塑形带以及塑形枕,并将鸟巢置于暖箱内部进行预热,待温度达到适宜条件(一般取33℃左右)后,着手进行鸟巢护理的准备工作:早产儿取侧卧位,四肢适当屈曲,并将外围椭圆圈环绕背部、臀部,确保早产儿缱绻其中;将早产儿的手置于口边,确保颈部处于正中,避免出现过度屈曲或伸张等问题;早产儿取俯卧位,置于体位垫上(长度控制以不超过髋部为度),头偏向于一侧,确保四肢自然屈曲,内收肩部,并使用塑形带进行妥善覆盖,床头适当摇高(以30°左右为宜)。在构筑鸟巢期间,兼顾整个鸟巢的稳定性以及边界支持。
根据现阶段的临床报道与文献资料,合理应用鸟巢护理,低体质量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系统将受到积极的影响。而在鸟巢护理期间,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了一定的保障,这对某些早产儿较常见的并发症的预防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现有的文献与研究成果,从早产儿皮肤温度、体质量、呼吸、神经系统发育等角度入手,分析鸟巢护理对早产儿的积极影响。
在既往护理实践中,早产儿的体温中枢发育尚不成熟,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将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低温现象。针对这一问题,NICU护理相关的一线护士与学者积极进行了有效体温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实践,逐步确立了体温管理在早产儿存活中的重要地位。与其他护理模式相比,鸟巢护理直接模拟宫内环境,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进行了严格控制,这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了外界刺激问题。此外,对早产儿采取的“包裹”护理,能够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与舒适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如环境不适引起的哭闹等);上身形成弧状包围圈,能够将早产儿的体表热量聚集于鸟巢内部,这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开关暖箱门或者其他护理操作带来的热量流失问题。
增加体质量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早产儿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以及合并感染等问题,此类新生儿整体呈现体质量增长缓慢的态势。针对这一问题,鸟巢护理通过宫内环境的模拟,促使早产儿的四肢向身体的中线靠近,继而确保非营养性吸吮的提供,提高早产儿口腔的满足感。此外,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刺激其胃肠道的活动以及吸吮反射,有效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在低体质量问题的改善方面,多项研究证据表明,鸟巢护理的实施能够增加早产儿的进奶量,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继而逐步实现体质量的增加。
在早产儿的护理活动中,呼吸暂停是一类常见症状。有数据显示,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的患儿发生呼吸暂停的风险越高,而早产儿呼吸中枢与相应器官的发育程度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呼吸状况。针对呼吸暂停问题,有文献指出,积极应用鸟巢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1)鸟巢的稳定相对适中,避免了外界稳定对早产儿呼吸造成的影响;(2)头部的适当抬高较好地规避了食管受压等问题;(3)俯卧位状态下,早产儿的肺下端通气状况获得了一定的保障。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早产儿群体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容。回顾既往的文献报道,在对早产儿开展护理服务时,根据早产儿个体情况,制定并实施鸟巢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其神经发育状况,并减少某些侵入性操作给早产儿带来的痛苦,保障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而在指标、数值改善方面,现有的研究表明,合理应用鸟巢护理后,新生儿的行为、主动肌张力评分以及能力方面均可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此外,有观点认为,在鸟巢护理期间,环绕与抚触生理能够起到消除早产儿的紧张情绪、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继而影响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在早产儿护理活动中,鸟巢护理为其创设了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明确鸟巢护理方案并保证其合理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早产儿在体质量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存有的缺陷,减少低温现象以及呼吸暂停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其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