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2020-03-01 03:14
关键词:视域英语课程互联网+

王 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1 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

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要把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加强以 “课程思政” 为目标的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18 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强调 “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三全育人” 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3]。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17最新版)》,大学外语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英语课程作为大多数高校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具有课时量多、学分比重大、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 “家国情怀” 和 “世界眼光”,使其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不仅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也是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2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

2.1 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渠道,要不断坚持改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更适宜学生的需求与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应该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要兼具各类课程的专业性与思政课程的育人性,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是基于内容的英语教学模式,它将广义的思政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获得对中国优秀文化等中国元素的熏陶和教育,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学生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外语能力,才有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教师才能真正践行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的教育目标。

2.2 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必要性

外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许是 “价值中立”、无国界限制的。但是,外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外语学习者作为一种人才资源,却是有着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5]。大学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 《大学英语》 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具有学分多,学时长,师生覆盖面大,影响面广等特点。在过去,《大学英语》 课程偏重的是学科的工具性,重点多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上,受原版教材的制约,课程更多的体现西方世界价值观,较少表现中国文化,没能做到外语教学中国化、本土化,缺少民族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外语教育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因此,为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学科体系的内涵建设,实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建设尤显重要。

青年作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时代责任,牢记历史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因此,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结合具有显而易见的必要性。

2.3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特定含义

“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绝不是 “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样简单的1+1=2,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效融入 《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中,使 “互联网+” 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使 《大学英语》 课程保持工具性,增强人文性,更具时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3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设计

Tyler (1949)提出课程有四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评测体系。目标是课程的起点和终点,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教学组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评测体系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工具[7]。“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也要遵循这四个要素,同时要兼顾其学科属性,发挥学科优势,统筹设计,科学规划。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课堂时,重点把握两个方面,即运用现实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和通过思辨式讨论默化思政教育[8]。

3.1 教学目的与内容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该紧紧围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倡导文化自信,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内化为人生目标与个人信仰。

在内容上,“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以大学英语教材作为基础,有选择地加入体现中国文化,符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二个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浏览中国官方英文网站,收看央视英文频道,翻译各种官方文选,从听、说、读、写、译的角度全方位,多维度,多元化的进行技能与思想的融合与碰撞。同时,可以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开展问卷调查,进行话题讨论,任课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成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渗透育人理念,即时引导纠正。

3.2 教学组织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依托各种新媒体技术,从听说读写译的角度组织教学,渗透课程思政。

在听力教学方面,组织学生每天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简称 CRI),并选取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复听和听写,借此方式,既提高了听力理解能力又能及时了解国际事件,倾听中国声音。

在口语教学方面,以课堂讨论、英文演讲和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在课上,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收看国内国际新闻,就某一热点话题或某一国际冲突进行讨论,表达观点,阐述理由。在课后,任课教师可以发布课外延学任务,例如可以从历年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话题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成演讲稿,进行课上演讲。

在阅读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可以从China Daily,People's Daily 中选取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课上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习近平文选英文版、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对照版等政府文件了解国家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后,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 (CIBN)和学习强国等资源,开拓视野,挖掘和拓展中国和外国重要媒体阅读素材,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四个自信” 入课堂、入脑、入心。

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布置以 “中外文化对比” 为主题的系列任务,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相关话题,通过文献与资料收集、调研、文本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小组课堂演示,分享和汇报成果,每两周进行一次书面总结汇报。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撰写说明文或议论文的方式讲中国故事,话中国思想。

在翻译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派发给学生中诗英译方面的任务,借此增强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鼓励学生试译治国理政金句,并与官方译本做比较研究,借此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国家政策,治国理念更加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就是将显性的语言教学与隐性的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教师应在立足于语言教学的同时,积极探寻二者的契合点,将深挖课文主题思想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信心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通过启发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课本学习作为基础,将育人主题的反思活动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传递函数,输出能够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国情等的优秀学子。思政教育融入外语课堂实践永远在路上,需要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修改。增强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为语言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赋予英语教师的使命。切实做好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视域英语课程互联网+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