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加强安全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性影响分析

2020-03-01 07:32邰飞连梦娇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血型标本

邰飞 连梦娇

(贵阳市第六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11)

医院抢救或疾病治疗中,输血为常用治疗手段,对控制病死率可产生积极影响[1]。由于输血涉及的环节较多,且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沟通不畅影响输血的及时性,都会会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输血之前必须对血液样本执行严格检验,确定血型,筛选同血型的供血者,提升输入血液的成分存活率,避免受血者RBC 受到负向影响,确定输血安全性,避免由于血液问题为患者带来负向影响[2]。质量控制是在血型检测中加强管理,执行规范操作,防止因输血问题诱发不良反应,威胁患者健康。此次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87 例输血患者,分组对照研究,说明在输血检验中质量控制与优化输血安全的落实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输血患者87 例。随机分为A 组44 例,男24 例,女20 例,年龄26 ~63 岁,平均年龄(44.89±9.21)岁;B 组43 例,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7 ~62 岁,平均年龄(44.76±9.8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存在输血必要;(2)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血液系统疾病;(2)配合度低;(3)自主意识障碍。

1.2 方法

A 组常规检验。血型检测中采取凝胶实验配血,实施交叉配血试验,保证输血时血型的准确性。青霉素混合巴比妥缓冲液,前者用量80 万U,后者用量12ml,执行细胞处理操作。将O 型红细胞加入上述混合液中,剂量为1ml,室温状态下静置1h,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妥善贮存。

B 组在输血检验中,强化安全质量控制,方法为:(1)标本检查。结合献血者基本信息,对比血液标本信息,筛除不良血液,告知检验人员,重新获取标本。标本检测无误,保证标本库清洁无菌,完成标本入库。应保证标本已通过梅毒试验,艾滋病检验,并检查ALT 指标,检验HBsAg 情况以及抗2HCV、抗2HIV等皆符合输血要求。(2)交叉配血。鉴定时严格执行流程,规范化实施,检查检测试剂,禁止使用非有效期内的试剂,观察蛋白质表现,必要时实施正反定型,或执行复检。确保不良血液被排除并科学处理。3d 后标本配血试验结果不具有可靠性,可能因患者免疫状态变化而使试验结果准确性降低,同时患者用药也会对配血试验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配血试验所使用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应≤3d。(3)宏观检验控制。检验环境是影响输血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应保证血液实验室监管制度完善并高标准执行,加强环境清洁,做好质量控制,注重检验人员的资质考核和职业培训[3]。检验仪器应保证定期检修,确保状态良好,血液库应加强消毒、控温,强化标本贮存管理,标本标识应执行统一标准,杜绝随意标贴,消除人为因素对输血检验质量和安全性带来的负向影响。

1.3 观察指标

统计输血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检测凝血因子的稳定性,调查护理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 处理输血患者数据,计数资料(不良事件、护理评价等)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凝血因子指数等)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输血不良事件

统计不良事件。A 组发生率[29.55%(13/44)]>B 组发生率[4.6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不良事件比较[n(%)]

2.2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检测。B 组稳定性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A 组 B 组 P n 44 43 -凝血酶原(s) 10.03±0.19 12.21±0.24 <0.05纤维蛋白素(g/L) 1.72±0.52 2.55±0.19 <0.05

2.3 护理评价

B 组 满 意 度[97.67%(42/43)] >A 组 满 意 度[84.09%(37/44)](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医院对患者实施治疗或抢救时,输血为重要措施之一,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随着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采取全方位、系统化措施,保障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则成为研究的重点。为此,输血前应进行专业检验,该检验与常规临床检验存在较大差异,质量要求更高。输血检验时,需要采集标本,鉴定标本血型,进行交叉配血,以便于降低治疗风险,保证输血安全。输血检验结果科学性与临床成效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检验中,差错率客观存在于各环节中。输血检验要求更严谨、高质量地执行,以促进输血质量优化和增强输血安全[4]。

为实现此目的,在输血检验中,应加强质检控制,提升对血液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肝炎等)的识别力度,防止病菌扩散。执行高标准,加强献血人身体检查,输血前实施血液质检,降低受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标本检验应执行流程,审核献血者临床资料,确定其满足献血要求。标本放置时间≤3d,详细记录血液相关指标,如采集时的外观颜色。样本存档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防止出现溶血或血液稀释情况。受血者资料执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血液样本应专业冷藏,入冰箱前核查基本信息。输血前,进行样本血常规检测,明确血型,并核查确认血清生产信息,避免使用过期血清,保证鉴定结果科学可靠。观察血清血球比[5]。对于存在蛋白异常病症的患者,或存在慢性乙肝症状的患者,应执行洗涤红细胞鉴定法,确定患者血型。检测RH,以防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实施交叉配血质量控制,交叉配血易受到多维度因素干扰,例如标本问题、温度差异以及患者病史等,依据标准配血,杜绝上述因素的消极影响。分析溶血以及血液聚集情况,对于孕产妇实施不规则样本检测。

本次研究中,B 组输血不良事件更少,其中包括1 例血液质量问题和1 例职业暴露,总发生率为4.65%(2/43),其中血液质量问题、职业暴露占比分别为2.33%(1/43)和2.33%(1/43)。A 组发生率高于B 组,为29.55%(13/44)。

对凝血因子进行稳定性检测,A 组凝血酶原为(10.03±0.19)s,纤维蛋白素为(1.72±0.52)g/L;B 组凝血酶原为(12.21±0.24)s,纤维蛋白素为(2.55±0.19)g/L。B 组稳定性更高,差异有可比性(P<0.05)。

护理评价方面,B 组(97.67%)显著高于A 组(84.09%),差异有可比性(P<0.05)。

综上,本次研究中,B 组在输血安全性、凝血因子稳定性方面皆比A 组具有更优表现,同时该组赢得了患者的更高水平的护理评价,说明加强质量控制并增强输血安全控制之后,血液实验室的输血检验工作得到了优化,检验质量更高,输血风险则降低,具有执行必要性。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血型标本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凝血因子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