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开塞露深部灌肠应用在腰椎术后便秘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0-03-01 07:32肖扬张晓玲通讯作者陈正香刘晶晶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开塞露导尿管灌肠

肖扬 张晓玲(通讯作者) 陈正香 刘晶晶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8)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或常有排便不尽感[1]。腰椎术后患者因卧床时间长、饮食结构改变、肠蠕动减慢、伤口疼痛、排便环境改变均可引起排便方式改变而导致便秘,有研究显示骨科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为62.03%[2]。骨科临床护理中,开塞露灌肠是一种常见的润肠通便方法。2018 年5—12 月对我科收治的腰椎术后96h 仍未排便的患者151 例随机分组,实验组为改良开塞露深部灌肠组,对照组为传统开塞露灌肠组,进行观察对比。现将方法与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主题确定

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的问题开发工具[3],以PICO 格式,明确问题实践范围,提出具体结构化的问题。P(Population,Patient,or Problem)表示问题针对的对象:便秘或排便困难卧床腰椎术后患者。I(Intervention)表示干预措施:建立并实施新的开塞露深部灌肠操作标准。C(Control or Comparison)表示对照组采取的比较措施:护士根据药物说明书行常规开塞露灌肠护理。O(Outcome)表示干预措施的效果:患者灌肠后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率以及排便后不适发生率。

1.2 文献检索

按照PICO 所列的循证问题及系统评价原则制定检索策略,以(骨/骨科/脊柱/脊髓/腰椎)、便秘、灌肠、开塞露、深度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检索系统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

1.3 文献评析与综整

1.3.1 质量评价标准 本项目由脊柱外科护士长担任组长,1 名研究生和4 名本科生组成脊柱外科护理科研循证组,邀请大外科护士长(曾接受台湾实证护理学会实证护理培训项目培训,为本院循证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并指导。将循证小组成员分成2 组,每组3 人。每人按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项目管理工具(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中的科研证据评价表和EBP 非科研证据评价表对每篇文献进行独立的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3],各自完成后,交叉核对、讨论或参考院级循证委员判定意见,最后达成一致。

1.3.2 形成建议 根据证据级别做出总结,基于证据的推荐强度、脊柱外科医疗团队专家的建议、本院专家的意见、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专业经验及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形成最终方案:

(1)灌肠用具的选择及开塞露使用剂量:一次性硅橡胶导尿管[霞燕,型号:无球囊;6.0mm(Fr18)];开塞露60ml(Ⅱ级证据,B 级推荐)。多篇文献中提出一次性导尿管前端圆滑有孔,管壁柔软,插管时对患者黏膜刺激小[4-8]。建议使用一次性导尿管。临床及文献中[9-10]均有提及使用20~80ml开塞露诱导排便排尿,故而选择60ml 开塞露灌肠。

(2)灌肠深度:人体直肠长度为12 ~15cm,乙状结肠长度为40 ~45cm,当插管深度超过15 ~20cm 时,管道通过直肠达到乙状结肠中段,开塞露顺势流入乙状结肠、降结肠等处[11],该段肠管容量大且感受器不丰富,开塞露可集中在此,既不会立即流入直肠造成排便反射,也不会刺激肠管蠕动使药液流出,从而增加开塞露的保留时间,使其与硬结的大便充分接触,起到润滑的作用[12]。因此,建议灌肠插入深度20 ~25cm[9,13-14](Ⅱ级证据,B 级推荐)。

1.4 应用证据

1.4.1 患者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 年5—12 月收治的腰椎术后96h 仍未排便的患者151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1 例和对照组70 例。实验组为改良开塞露深部灌肠组,其中男性35 例,女性46 例,平均年龄(37.9±21.9)岁;对照组为传统开塞露灌肠组,其中男性36 例,女性34 例,平均年龄(35.9±20.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4.2 实施方案 实验组采用改良开塞露深部灌肠法。对腰椎术后96h 仍未排便的患者,予一次性硅橡胶导尿管插入肛门20 ~25cm,注入开塞露60ml,行不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护士戴一次性手套,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15],双腿屈曲,暴露臀部,臀下垫看护垫,连接开塞露与导尿管,充分润滑导尿管前端后插入,插入时指导患者放松,做深呼吸,当导尿管插至20 ~25cm后,挤入开塞露60ml。如遇注入不畅,调节导尿管的深度或轻轻旋转导尿管。灌肠完毕,拔出导尿管,用卫生纸轻压肛门3 ~5min,顺时针腹部按摩[16-17],有便意时排便。

1.4.3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塞露灌肠法。开塞露60ml,石蜡油润滑开口边缘后直接肛塞。

1.5 观察指标

本研究评价指标包括:①记录两组患者灌肠后首次排便时间,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是指从患者行开塞露深部灌肠或开塞露肛塞结束开始计时至告知护士排便的时间;②观察两组患者灌肠后排便率;③观察两组患者灌肠后的不适率,灌肠后不适反应是指灌肠后腹部胀痛,肛门里急后重感。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排便时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排便率、排便后不适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排便率、排便时间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行开塞露灌肠后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24.7±18.0)min和(27.1±21.4)min,无统计学差异(P=0.259),两组患者的排便率分别为93.8%和72.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1。

2.2 患者灌肠后不适发生率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行开塞露灌肠后不适发生率分别为8.6%和2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4),见表1。

3.讨论

3.1 灌肠用具材质的改变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临床上多采用开塞露直接肛塞,通过循证实践,选择一次性硅橡胶导尿管灌肠。该导管管腔细长,全长约38cm,直径6mm,前端圆滑有孔,软硬适中,对肛门及肠道黏膜刺激小。硬度的改变,减少了开塞露肛管对患者造成的机械性刺激,减轻插管时的不适,同时也避免直肠穿孔、直肠间隙脓肿形成、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18]。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排便时间、排便率、不适率的比较

3.2 灌肠深度的改变可提升首次排便成功率,缩短排便

开塞露导管部分长度为3.5cm,质地粗硬,直接肛塞仅能达到肛管中段[9],而卧床患者粪便多集中在乙状结肠[19],因此,传统开塞露肛塞不能充分软化粪便,且易增加患者腹部不适感和痛苦,造成排便效果较差。实验中灌肠插入20 ~25cm,多篇文献提出这个深度能使开塞露到达乙状结肠,避免开塞露直接刺激直肠引起的排便反射,使药液能较长时间保留在肠道内,起到较好的润滑软化粪便的作用。实施实验方案后,患者排便时间缩短,首次排便成功率提高。

综上所述,对腰椎术后96h 仍未排便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硅橡胶导尿管深部灌肠能提高患者首次排便成功率,降低灌肠后不适反应,缩短排便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护理质量,提高舒适度及满意度,操作简单,可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开塞露导尿管灌肠
开塞露 你会用吗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如何正确使用开塞露
用好开塞露学学这几招
“开塞露”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