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关帝庙及关公祭祈

2020-03-01 05:33田瑞媛
文物季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晋祠关帝庙关公

□苏 慧 田瑞媛

晋祠是一座自然山水与宗祠建筑相结合的名胜古迹,其中建筑、塑像、壁画、碑刻等极具价值,尤其宋、金以来的各体建筑100 余座,引人注目。晋祠在其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融入了佛、道及民间地方崇拜,宗教建筑比邻而建。

作为现存最早的“国家级祭祈祠堂”,随着历史的延伸,祭祈对象不断增加,多神崇拜成就了晋祠祭祈文化的多样化,也承载了不同祭祈主体的精神追求和利益述求。晋祠关帝庙,即是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民间信仰的要求而兴建。

一、晋祠关帝庙建筑形制与历史沿革

晋祠关帝庙位于唐叔虞祠东北角,南向,扩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始建年代不详。前院为关帝庙,后院为玉皇阁与三清洞,共同组成昊天神祠。

关帝庙大门西侧立碑“重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书名碑记”,篆书碑额书“重修昊天神祠碑记”,载:“先是乾隆癸巳年间,里人杨给谏公以唐叔为晋源主神,方伯朱公倡其义,邑宰周君宽督役于庚寅岁已重新之。而关帝庙居左,玉皇、三清殿居右,日就倾圮,新旧相形之下较为减色。慨然有□□□之举,规模已定,而事终不果。非不能也,时未至也。越二十有二年,而岁在乙卯,公议于关帝庙之旧址,座后一丈七尺有奇,仿文昌宫之下洞上阁,尤阔大之。移祀玉皇于上,三清于下,左右配以厢洞各三间,而加亭阁于其上。改殿基二丈有奇......”明确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晋祠里人给谏公杨二酉、邑宰周宽主持重建了唐叔虞祠,二十二年之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拔贡、教谕胡其敬等晋祠里人乡贤合仪组织,重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形成“下洞上阁,移祀玉皇于上,三清于下,左右配以厢洞各三间……”以关帝庙为过殿前后两进院落的昊天神祠。

关帝庙位于昊天神祠中部高台之上,西面边门通往唐叔虞祠,东面月亮门,通往桃园。殿门前一株隋朝种植古槐树,距今1400 余年,至今仍然老枝纵横、枝繁叶茂。郭沫若1959年夏季游晋祠时曾写下“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的著名诗句。

关帝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出前廊,单檐歇山顶。明间檐下悬“如天之平”横匾,此匾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镇江府丹阳县虎臣韩寅绶[1]所书,意为与天同高,歌颂关羽有如天一样,对万物不分贵贱一律平等,毫无偏私,中国古代崇拜信奉天命,说天是最为公正的。

图一 晋祠关帝庙

关帝庙正殿內檐明间檐下悬“千秋浩气”横匾,此匾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晋祠杨门武氏[2]率其二子杨若溥,孙子杨超宗、杨超伦,曾孙杨恒清一同敬献此匾。“千秋浩气”形容关羽浩然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如岁月长久一样永远留存。

关帝庙内祀关帝坐像一尊,头戴帝王冠,身穿龙纹蟒袍,丹凤眼、卧蝉眉,端坐于木质神龛内,人物刻画肃穆堂堂、栩栩如生。

关帝庙殿内两山及后墙绘有关羽生平壁画,依据《三国演义》故事绘制,从“桃园三结义”到“败走麦城”共有69 幅。故事画面之间共有山川、河流、建筑等“通景”,上下以流动的云朵间隔,左右以山石、树木相隔。每幅图画均有题榜,题榜以四字为主,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一题。

整幅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刻画细腻,情节生动,场面逼真,主要人物、场景描绘形神并茂、栩栩如生。画面以蓝、黑、白为主色调,线条细致、流畅,整幅画面给人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关公题材壁画特征。

二、关羽及其关公祭祈文化传承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生活于公元161年至220年之间。早期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后追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1.魏晋时期关公形象与史实基本吻合

图二 关羽坐像

图三 关帝庙殿内壁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三国之际,魏文帝为羞辱降将于禁命人绘制图画,以于禁为主要人物,绘画内容与后世歌颂关公的绘画性质迥然不同。《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封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文帝践祚,权称潘。遣禁还……帝引见禁……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伏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关羽为三国时辅佐刘备完成鼎力三分大业的著名战将,三国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关公故事流传,其时关羽形象是基本与史实吻合的英雄、义士,如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关羽。

2.唐宋元时期关公形象被美化、神化并广为流传

对关公的崇拜,最晚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之际,此时,以宣扬关公忠勇、仁义乃至灵验的绘画已颇为流行。将关公与佛教联系起来,并成为佛教的护法、较早的记载为《全唐书》卷684 所收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寺关庙记》:“玉泉寺覆船山,东去当阳三十里。……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荆州州事关公庙遗存焉。

宋代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录·卷二·纪艺上》[3]载:“赵忠义,元德之子,事孟蜀为翰林待诏。虽从父训,宛若生知。蜀后主嘗令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作地架一座,垂昂叠栱,向背无失。蜀后主命匠氏较之,无一差者,其精妙如此。嘗與高道興,黄筌辈同书成都寺甚多。”其时关羽是与史实相吻合的英雄、义士,甚至是冤死的英魂,如唐人士元诗:“义勇冠今昔”“一剑万人敌”“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关公人物形象没有脱离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关羽。

从北宋开始,关公被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故事不断丰富并广为流传,以关公为主要题材的神像、壁画图绘更加流行。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至宝和五年(1123年)二十一年间,宋徽宗四次加封关羽,一次为“公”,一次为“君”,二次为“王”。南宋时,高宗及孝宗亦于建炎二年(1128年)、淳熙二十四年(1187年),二次加封关羽为“王”。

元代元杂剧、戏剧、平话等日益兴盛,关公的事迹也借此更加具体丰富。以三国时期人物、题材的杂剧众多,其中歌颂关羽的杂剧便达到十二出。元文宗于天历元年(1382年),封关羽为“王”。

3.明清时期关公被圣化、神化达到鼎峰

至明代,关公入驻伽蓝殿,与祇陀太子、波斯匿王一起成为佛教重要的护法。明清两代,关公被圣化、神化达到鼎峰。

并州人士罗贯中力作章回小说《三国通俗演义》,高度概括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为主线,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把关羽塑成了“至忠”“至义”“至信”“至勇”的圣人、神人和奇人,清人毛宗岗删减罗贯中的古本《三国演义》时,在“尊刘抑曹”的思想主导下,关羽已成“古今名将第一奇人”。

明正德元年(1509年)、嘉靖十年(1531年)、万历十年(1582年)和十八年(1590)、二十二年(1594年)及四十三年(1614年),六次加封关羽,并加封进爵为“帝”。

清顺治九年(1652年)、雍正三年(1725)、乾隆十五年(1750年)及四十一年(1776)、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八年(1828)、咸丰四年(1854年)及五年(1855)、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五年(1879),先后十一次加封关羽。至光绪年间,关羽的封号长达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溢美之辞,无以复加。被完全美化、圣化和神化的关羽,其生平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忠”“义”“信”“勇”虽然为仍以传统的儒家精神道德为其核心,但却较先秦以来的儒家教化更具感染力,更具有广泛性,对宋元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凝聚力的形成、精神道德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延续至今。

关羽是中原地区第一位被列入佛教崇奉的护法神祇。最晚到清乾隆年间,三世章嘉若多吉约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以后所著的《关老爷之祈供法》标志着关羽正式列为藏传佛教护法神祇系列。

4.近、现代关公祭祈文化深入社会各阶层

新兴工商阶层对关公式“信”“义”道德原则之汲取和文人士大夫对关公式“忠”“信”“节”“义”等人格、品德倍加敬仰;江湖上揭竿而起的义士、拔刀而起的豪杰,将关公的“忠”“义”“信”“勇”作为他们效仿的楷模。梁启超所谓:“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关公那些神勇、神异的故事,早已与道教及民间信仰结合,成为一般庶民百姓崇奉祈求的神祗。

三、结束语

晋祠关帝庙,是一座融合建筑、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殿堂,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探索历史轨迹的佐证。

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本质上是崇拜关公高尚的道德人格。关帝信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外,不仅在华人,甚至在各国人民,不仅在文化界,更多的在经济界和社会各阶层,已经具有了广泛影响力和认同感。关公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1]韩寅绶,曾任太原县知县,虎臣是韩寅绶的名。

[2]杨门武氏,武家的女儿嫁于杨家,称为“杨门武氏”。

[3]《图画见闻志》是宋代山西太原籍郭若虚编撰的一部画史著作。

猜你喜欢
晋祠关帝庙关公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关公面前耍大刀
关公
关公
关帝庙
晋祠周柏
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研究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