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维理路

2020-02-28 22:43蔡秋旋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文化

蔡秋旋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 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 它指的是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政党及其每一个成员, 对自身文化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 秉赋的充分尊重、 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 对既有文化形态、 文化成就及其作用的尊崇礼敬态度和积极自豪情感, 包括对其内在精神要求的躬身践行和对其未来发展前途的满怀期望。” 它的形成遵循着内在的逻辑理路, 即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 再上升到文化自信。 因此, 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 应遵循文化自信形成的内在理路, 讲清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形成文化自知, 讲清文化因何需要、 去往何处形成文化自觉, 并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

1 培养文化自信的三维理路

1.1 历史维度: 讲清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 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 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 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 就要回归文化自信产生的历史源头和依据, 讲清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产生的根和源

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标识的中华优秀文化,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精神血脉和基因。 其中包含的各种思想精华, 如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精神, 以民为本、 安民富民乐民的教化思想, 以诚待人、 讲信修睦、 勤勉奉公的道德理念等, 为当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引导, 是文化自信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情感起源。

(2) 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

近代, 当西方国家以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长久以来的 “中国中心主义” 被打破, 中华民族内生的文化自信开始动摇并逐渐变得不自信, 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以期寻求民族发展的出路, 但因其未能触及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源都以失败告终。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进行了理性的审视, 带领着人民进行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斗争, 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精神财富, 如井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 延安精神等, 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是破解中国文化不自信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迈开文化自信的步伐提供了精神的基石。

(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 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价值引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引领下,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如国防、 教育、 科技、 文化等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 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 在新时代下, 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

1.2 理论维度: 讲清文化自信因何需要

过去五年, 中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为何还要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 坚持文化自信, 是事关国运兴衰、 事关文化安全、 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从纵向上看,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延续发展、 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5000 年绵延不断, 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就在于中华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它将56 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共同致力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 在唐代, 国力强盛、 政策开明, 对外交流频繁, 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能达到这样鼎盛的状态, 离不开当时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极强把握和认同, 在对待外来文化时, 才能有包容的心态和理性的抉择, 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 新时代, 是我们最接近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而越接近目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大, 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这种精神动力产生的源泉就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 从横向上看, 文化自信是坚持民族精神独立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 多元和复杂, 西方国家乘势对我国进行 “普世价值”、“宪政民主” 等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试图削弱和取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 以达到其 “文化殖民” 和“文化霸权主义” 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文化形势, 我们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抵制西方的文化侵蚀和渗透, 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 在世界各国文化的激荡中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蓬勃的文化活力。

1.3 实践维度: 文化自信向何处去

文化自信的最终指向是实践。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在文化实践中,首先应不忘文化的本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等的时代价值, 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丰厚的土壤。 其次, 立足文化的现在, 科学对待外来文化。 外来优秀的文化成果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秉着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的文化态度, 在对中国文化有着坚定信心的基础上, 与他国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以包容的心态借鉴和吸收其有益的文化成果, 为我所用。 最后, 开辟文化的未来,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即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新的阐释、 扩充、 延伸, 赋予其人们喜闻悦见的形式, 激发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生命力。

2 三维理路下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2.1 发挥课堂阵地作用,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知力

自信来源于自知,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 “文化自信” 中的 “文化” 是什么? 为什么要培养对这些文化的自信? 这就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阵地作用, 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 第一, 教师要科学系统地分析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情况, 立足教材, 梳理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及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 建设、 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学, 让学生在接受理想信念、爱国主义、 核心价值观、 道德法律观教育以及国史、 党史、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水平, 形成文化自豪感。 第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文化思潮涌现,其中不乏出现错误的文化思潮, 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 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 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因此, 教师应正确把握当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精神需要, 分析学生在文化方面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 坚持问题导向,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辩证认识、 理性分析问题, 辨明是非, 走出文化认知误区。 第三, 创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如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课堂辩论、 小组研讨展示等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自信源于认同。 “文化认同, 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 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这种 “肯定性体认” 情感的产生不仅来源于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教学, 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教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化自豪积极的情感, 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将这种情感外化为行, 付诸行动, 并在具体行动和情境中使这种情感得到强化。 因此, 要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小课堂” 和 “大课堂” 有效结合起来,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设计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和方式, 让学生在具体实践、 体验中增强对文化的认知、 认同。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 比如进行经典诵读接龙、 文化创意创作、 微视频拍摄、 参观文化名人故居和红色文化基地等。 以“讲好中国故事” 为例, 青年大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 宣传好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讲中国故事, 如以话剧的形式讲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以微视频的形式讲改革开放的故事、 以写诗和诗朗诵的形式讲共和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以观影和征文的形式讲建国70 年的故事、 以绘画、 征文形式讲“战疫” 故事。 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故事人物共情共鸣, 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精神和力量, 在参与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自信, 自觉融入到爱国报国的实践中去。

2.3 打造培育文化自信媒体平台, 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当今社会,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0年3 月, 我国20-29 岁网民占比为21.5%, 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从职业结构上看, 学生最多, 占比为26.9%。 除了课堂学习, 微信、 微博、 直播视频、 客户端等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 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 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 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互联网因它信息量大、 内容形式丰富多元、 传播速度快、 互动性强的特点已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 “第三课堂”。 但是,这个“第三课堂” 也有它的弊端, 它的信息是碎片化的、 杂乱的、 有些甚至是违背事实的, 这些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甚至会冲击、扭曲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因此, 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 要用好 “互联网” 这把双刃剑, 发挥好网络育人的功能。 第一, 建立文化育人微信公众号, 在公众号发布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文章、 互动活动、 实践成果分享等, 特别要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节庆、 中国革命、 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 第二, 建立预警机制, 及时关注网络舆情, 加强对舆情的研判, 及时在微信群、 QQ 群、 校园论坛等进行正确的引导。

2.4 立足课程思政格局, 形成培养文化自信的合力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 音乐、 文学、 书法等综合素养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应充分挖掘本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以专业知识为主线, 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各类课堂教学中。 以 《大学语文》课为例, 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模块,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领会各时代文学精华的过程中, 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其次, 组建思政课教师与各类课程教师共同参与的团队, 加强协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机制研究, 在课堂之外, 开展常态化的文化类活动, 如协同举办文化类知识竞赛、 文化场景体验、 文化创意表演等, 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感受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3 结语

当前,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正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时期, 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 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是应对种种风险和考验的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及“网络课堂” 的作用, 从历史、 理论、 实践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弘扬爱国主义, 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成为推动民族进步、 国家富强的可信、 可靠、 可为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