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2-28 20:32房友田李红生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双师师资队伍劳动力

◎房友田 李红生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符合历史的潮流也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制定了详尽的支持政策。技工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客观分析,无论是培训的对象、课程的开设,还是师资队伍、培训模式等环节均存在较多问题。

一、技工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会议中,多次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1997 年召开的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师资工作“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到2010 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2010 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整体来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理想,“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比例远没有达到50%的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较差。

(二)课程改革力度不够

针对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强等特点,培训学员多只需要掌握某种技术、工种或某个流程以实现岗前、在岗、转岗等就业需要,但学校开设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渐进性等特征,通常导致教育周期较长,这从就业市场来说,培养的是“技师型”人才而开发的,课程体系属于长久性、实用性,不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需求。开设不同课程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发展需要,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但学校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员跟不上的情况,同时受师资力量、设备、场地等方面制约,要有效做到课程设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变得非常困难,难以实现课程改革,更谈不上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

(三)培训模式单一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式授课的培训模式,这种尤其对短训学员难以满足各层次劳动力人群的需要。同时,政府或相关部门委托学校培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片面注重培训人数,培训规模而忽视培训效果。另外缺乏对学员接受能力的考虑,大部分学员在学习时存在听不懂掌握不了的情况。忽视了培训应以素质和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培训模式。

(四)培训对象参与意愿不强

随着国家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关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国家和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了体现培训工作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把培训名额简单粗暴的进行拆分后,以指标的形式下发到各个乡镇和村。“政府出资,农民参培”变成政府的一厢情愿,农民群体并不满意。一方面受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青壮年大多都外出打工挣钱,对政府推出的“先培训、后输出”的政策并不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受农村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根深蒂固认为首先应满足“衣食住行”生存需求。对于新技能、新技术有着出于本能的抵触和排斥,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他们选择与其花大量时间呆在教室钻研他们认为的无用的搞不懂的知识技能,不如采取按部就班的劳动来获取收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农民参与意愿不强导致短训学员的招收遭遇冷门的境遇。

二、加强技工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的教师和普通教师相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全面满足需求,业务能力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队伍是否具备高素质和高质量对于能否完成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在教授功课方面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文化公共基础课的教材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编写课程和教材时,多听取企业的意见,设置和企业目前采用的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教材和课程的针对性。还可以直接邀请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直接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写。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农民需要,深化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改革。适应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加强教材的立体化和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配套开发纸质教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网络学习资源等立体化教材,推动各门类教材协调发展、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协同并进。

(三)实行灵活的培训方式

根据全日制学生和短训学员特点分别实行全日制和短期培训的教育方式,允许他们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完成学业。放宽对学员的年龄和生源要求,实现普职融通,学生学习初期不教授专业课程,只教授公共课程。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学校的培训资源情况统筹确定培养方向。利用网络、微课、慕课、微信等信息平台打破培训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利用短视频、微课、蓝墨云班课、云班课实施翻转课堂等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和指导,这样就能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由于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更加强调的实用和实效性。所以培训的方法可以进行改进。比如直接下工厂企业,采用跟班或指定师傅,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这样能更好的达成培训效果。

(四)加大学校宣传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相关学校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从基础设施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助学金等设置,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全免等政策等都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现实发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还需要提高,尤其要让农村劳动力主动接受职业教育转移培训还需要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培训光荣、技能荣耀受尊重的氛围。因此,技工院校可以借助公共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可以将成功人士的案例树立成为榜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正向引导。

三、结束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是一个内容广泛且庞大的课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调整优化农村就业提供更好的支持。从技工院校的视角探寻相关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此类学校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并更有效的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早日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化全面转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师师资队伍劳动力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