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朝兰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成分促使我国市场经济朝向层次化进行转变,也给我国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带来了各种问题。当前我国劳动工资统计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进行劳动工资统计,对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企业包括个体化工资统计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当前的劳动工资统计和区域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的真实情况有着较大差距。
劳动工资统计中的报表内容涵盖社会经济中的多个行业,需要具有较大覆盖面积。但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层次化发展,各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资薪酬发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工资统计报表的回收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新行业、新经济形态而言,企业分布广泛、工资统计报表数据统计难以长效持续进行,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数据统计、报表回收。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可以结合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一同进行,一定程度上取消城乡统计差距,创建一套完善的立体的城乡统一统计指标。将城镇劳动就业统计报表进行合并,按照企事业单位的规模、经济类型、登记注册信息等重新建立完整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其一,实行全面抽样调查制度,避免重复统计。取消城乡划分之后,将城镇劳动工资统计进行合并,因此必须注意不同区域的城镇统计重叠现象,可以以县为基础单位进行统计,按照行业、登记注册等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依照执行会计制度,对不同经济类型中的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有效避免执行中的重复统计问题,减少统计任务量。其二,依照不同企事业单位性质,建立多样化的调查统计分析方式和取材方式。对于一套表私营企业,采取全面调查统计的方式进行,对于部分城镇私营企业,由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大,数据繁多,则可以按照企业规模采取全面统计和抽样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其一,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将传统的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依照劳动力就业、流向、变动、失业、年薪、生产要素分配等方式进行精细化划分,构建多样化统计指标,将行业内的劳动力需求、灵活就业、下岗再就业、自主创业和弹性就业等热点问题纳入到统计范围内,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辐射面积。其二,以种类分组的方式全面反映企事业单位的用工情况。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要进行细分化,不再局限在劳动工资、平均工资等种类中,而是更多地面向民生、全社会,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用工统计体系,真实反应单位用工的薪酬、岗位调动等全面情况。
建立完善的专业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队伍,一方面,对现有的统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统计人员的关键业务能力,提高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专业意识,健全统计人员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督促统计人员依法依规办事,对虚报、推报的企事业进行合乎法律制度的惩罚。
2018年教育部强调要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这一政策落实和执行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问题提供了政策性保障,由于《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因此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发放问题要结合各地的保障情况,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工资统计策略,构建多样化的工资发放途径。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编制暂行管理条例,定编定员,核定编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按照职责范围、人员结构比例、人数多少等进行调整,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责任制,另一方面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按照职务领取相应职务工资;如,农村中小学中按照不同职责、编制可以划分为定编教师、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公招人员、人才引进人员等。由于每月都有在职变退休教师,工资构成也很复杂,给劳动工资统计带来很大困难。
在进行农村教师劳动工资统计时,应当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统一财政部统发的教师职务工资,另一方面以种类分组的方式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人员岗位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双目标考核奖进行统计。
随着国家经济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也应做出变革,以满足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立体化发展,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指标,拓展工资统计范围,完善统计方式,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以提高统计效率,反映社会整体的用工和薪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