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占儿童期全部功能性疾病的12%~14%,占儿科胃肠道疾病新就诊患儿总数的14%~20%。50%~60%的儿童功能性便秘在治疗1年后可获得成功。功能性便秘是否能治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患儿的自我效能感有关。对于便秘儿童来说,排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能因为疼痛而害怕排便,或者因为周围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忽视排便的生理冲动。如果便秘儿童自我效能感低,即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和成功地排便,就会导致更严重的便秘。因此,排便行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也许对于治疗结果有预测作用。
基于此,最近有研究评估了自我效能感与功能性便秘儿童短期治疗结果的关系。在这项研究中,共122例8~16岁的功能性便秘患儿,在就诊前、就诊后立即、就诊后3周完成功能性便秘自我效能感问卷(SEFCQ),其中包括14个关于排便任务执行情况的陈述。治疗成功定义为:治疗后第3周进入厕所排便次数≥3次,无大便失禁。结果发现,92例(75%)功能性便秘患儿获得治疗成功。无论就诊前、就诊后立即、就诊后3周,治疗成功组患儿的SEFCQ得分均高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成功组的SEFCQ得分在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之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失败组就诊后立即时的SEFCQ得分较就诊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就诊后3周的SEFCQ得分与就诊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提示,所有患儿,无论治疗成功与否,在第一次就诊后都表现出排便自我效能感的改善;但在之后的随访中,治疗成功患儿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高,而治疗失败患儿的自我效能感没有变化。说明自我效能感改善与功能性便秘儿童的治疗结局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