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兰华 张 文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我国西部高校的发展关乎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更是高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新时代推进西部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4]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西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就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将协同学原理运用到高校育人机制的构建中来,发挥东西部高校之间、西部高校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1+1>2的协同育人效应,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目的。面对当前育人现状,西部高校育人工作者首先要有十分明确的协同育人意识引导,积极引导教育工作者去整合东西部教育资源,主动去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积极利用协同育人方式来打破自身地域间的界限与壁垒,凝聚东西部高校协同育人合力。与此同时,西部高校也要紧抓时代机遇积极探索东西部高校协同发展路径,以自身发展优势为基础提出发展策略,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个部门相互协同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西部高校发展的自身优势,实现协同共进与优势互补,使得西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决定了高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领域不可比拟的优势[5]。新时代实现西部高校协同发展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前提,实现西部高校协同发展需要把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整体目标与凸显西部高校自身特色相结合。通过构建西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东西部高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在凸显自身优势的过程中整合各方面资源,这也是新时代西部地区高校赢得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
1.思想引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西部大开发
党的十九大以来,西部地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西部高校要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关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的中心环节,在育人过程中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来回答这一根本问题。我国西部高校通过发掘、整合、利用东西部高校在育人方面特有的资源,借力于东部发展优势促进西部高校的育人实效性,使西部高校育人整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优化结构,构成新的协同式育人机制,其本质也是育人方式的一种创新。所以,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促进了东西部高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2.协同契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一带一路”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把西部推到了改革的前沿,推进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步伐,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6]。西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对“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整体发展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文化悠久而辉煌。所以,新时代西部高校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应该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发挥自身育人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利机遇,借助于西部开发的大趋势来促进西部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3.区域发展:地域辽阔成为西部高校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资源分布来看,我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如甘肃省拥有的镍矿储量占全国的70%。与此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原盆地,地形起伏落差大,水能十分丰富,其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由于地貌、气候的特殊条件,也使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药用植物等有待开发。就高校教育发展而言,西部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如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以锡、镍、钒、钛、稀土为主的稀有资源,针对这些自然资源西部高校可以开展与之相应的学科与专业,为开展实践教学与科研提供便利的实践条件。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在西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也使得西部高校在进行协同育人过程中独具优势。
4.历史文化:奠定西部高校协同共进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7]我国西部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引西联,南北呼应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与多元的民族性。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等。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这些多元的文化集合体使得西部地区在其文化基因上实现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鲜明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西部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增强了新时代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5.民族融合:有利于促进西部高校多元民族融入性
我国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44个聚集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族等。我国西部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特色,西部许多高校可以基于这种多元的民族文化基础,创办出体现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的放矢的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天然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下,西部地区高校要深入挖掘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了解与学习这些独具特色的教育与科研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在西部地区开展下去,这样的方法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化的民族融入性,又可以更好地促进新时代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西部高校近年来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迟缓,也导致思政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收实效性不高、新媒体运用不充分、师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困境,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引起重视,拿出措施,我国西部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很难发挥实效。
我国西部地区的育人现状来看,高校中许多部门、部分教师自身协同育人的意识还是有待深化。由于协同意识的不足,在育人过程中存在各个部门之间还处于一种较为孤立的状态,使得高校在整体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面对协同育人观念不够强化,协同育人工作不能完全落实到位的现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强化西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意识。
我国西部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信息相对闭塞、信息获取手段较为落后的现状之中,在信息获取的观念上也存在许多误区,比如“信息化就是要购买大量设备上网”、“信息化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等。虽说在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网络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整个西部地区网络发展的大环境依然是比较滞后的,技术也相对落后了不少。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高校办学实力的核心。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原因,使得西部高校不但很难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部分高校反而存在教师大量流失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窘境,西部高校急需建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给予更多的优惠待遇及发展空间,以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来吸引更多人才。与此同时,西部高校要大力宣传自身办学特色,使更多人了解西部的发展优势,以往正是因为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失去了很多招揽人才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8]所以我国西部高校一定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努力做好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创新育人理念和方式,结合东西部发展优势共同构建西部高校思政协同工作机制,培养出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到西部高校的建设之中。
西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强力支持,发挥政策供给是西部高校将劣势转为优势的关键一步。首先,西部地区高校育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提醒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要以德为先。高校只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才会有条不紊地构建并开展起来。新时代西部高校要重视立德树人,鼓励当代青年扎根西部,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艰苦奋斗,在祖国大西北地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年轻人。其次,我国西部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要以意识形态建设为目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了党的发展,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培育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教育是每一个高校必须重视的。特别是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社会中会存在多种思潮影响大学生们的意识培养与价值取向。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守住育人过程中的思想防线,对新时代青年进行积极引导,使得青年们认清世界局势、社会形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筑牢高校育人领域的思想防线,通过运用多种有效的思想政治育人方式,整合多方育人资源协同共享,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第三,西部高校要提供政策支持,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构建西部高校思政工作机制。协同学理论认为不同属性和不同类型的系统,只要在整体环境中,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由于东西地区地域特点、教育理念、育人方式的不同,使得育人效果上也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新时代西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自身资源优势的支持,要实现西部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发掘自身优势是十分关键的。我国西部高校要利用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东西部区域统筹,提供东西部互补式教育平台,全方位构建西部地区资源协同共享机制。首先,新时代西部高校要发掘优势学科,凸显办学特色。以人文社科发展为角度,西部地区具有丝路文明、汉唐文化、西域文明等多元文化,西部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地域优势,将西部地区丝路文明、汉唐文化、西域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性的同时,充分融入浓厚的西部文化底蕴,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其次,实现我国东西部传统与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协同互补。从教育方式出发,东部地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善于积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去创新教育手段,从而发掘出更多元、更科学的育人方式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方面是西部地区高校值得去借鉴与学习的。最后,西部高校要增强育人的丰富性,将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让新时代青年更好地去发掘、去了解、去学习红色革命文化,更好地吸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途径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人才是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10]首先,西部地区要用好国家的人才政策,重视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西部地区高校应该依据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设置人才岗位,整合东西部人才资源,将东部地区优秀思政教育人才引进西部地区。其次,西部高校需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人才津贴制度。对于教师自身发展而言,丰厚的薪酬待遇是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的有力保障,良好的物质保障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安心投身于教育与科研之中去。在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由中央财政设立西部人才特殊津贴专项基金,从而支持我国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最后,西部地区高校要营造好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当留住人才与吸引人才都能够有效结合的前提下,西部高校更要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为教职工团队营造一种家的归属感,能够更踏实的投身到教育工作之中去发光发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意义重大,因为只有科学地对工作进行评价,才可以达到形成正确导向以及有效激励的作用[11]。由此可见,一套健全且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是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序运转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育人工作的实际。一方面,西部高校要做到政策落实与效果评估相协同,要将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政策落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效果落实。从政策的提出到实际的运行,以及育人效果发挥的基础上去建立一套科学的育人评价机制实现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我国西部高校要将制度的刚性化与评价柔性化相结合。从育人机制的构建以及实施方面始终按照国家对于思政工作的相关政策严格要求自身。同时,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教师的本职,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引导作用。从教育成果的评价方面来看,西部高校在对于思政教师工作评价方面,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用柔性化的评价方式去评价教育人员所取得的育人效果,特别是对于师德表现十分突出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激励,及时给予宣传和鼓励,使其更好地发挥榜样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