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的融合研究
——基于抗疫背景下的思考

2020-02-28 05: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疫情

卢 晓 雯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与该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存在着莫大的渊源关系。一个“活的传统”不仅属于历史轨迹,更属于现实生活。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现阶段,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对其进行辩证继承、创造发展的结果。结合中国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各种举措,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动力。也正因为与儒家思想的融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从其最深处获取现代公民认同,引起社会大众共鸣并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先进、走向世界前列。

一、仁政爱民、和谐万邦与民主、和谐的契合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强调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华民族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字箴言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以民为本、德治仁政。早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就提出过仁民爱物。孔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循着这样的思路,自然推导出仁政思想,即统治者对百姓要施行仁政,爱民如子。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离娄上》)又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儒家以仁爱作为学术的根本,就决定了儒家在政治思想上以仁民爱物为宗旨,虽然古代封建统治者很难真正做到,但其指导思想却是显而易见的。

此次疫情爆发之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合理有效配置药品、防疫、护理等资源。医疗卫生的重点是放在人民的健康问题上,还是资金的积累上?毫无疑问,我们党长期以来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国家制度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引以自豪的优势。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3],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与儒家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相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4]。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问题摆在首位。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和最高利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将以小农经济作为基础的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并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起来是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融合之处。

二、中央集权与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的对接

在当代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形式和价值优越性所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因为坚持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交出了一份全球抗议的“中国答卷”。疫情爆发后,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小组,以科学化的政府决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高效化的公共服务共同对抗防疫情。也正因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政策,疫情才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得到了有效控制。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由于国情与制度的不同,地方行政长官不由中央任命,在许多地方政策上往往并不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这就导致中央政府对各地方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很难做到步调一致、统筹兼顾。

儒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与中国古人个体生存之困难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活环境过于恶劣,生产力又极其低下,加上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社会基础之上的,宗法社会强调血缘关系,荀子就提出群分,认为人之所以可以胜牛马,就在于能群,通过集体的力量通力合作,从而寻求个人的生存。尽管本文并非认可这样的思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思想与制度无疑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作用。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提法。孔子也提出“一匡天下”(《论语·宪问》)的观念;孟子则更为直接地发出了天下“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的呼吁。荀子的政治理想中也有“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构想。这些思想,最终在汉武帝时期为统治阶层所认可,即在颁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均受控于中央。儒家正式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董仲舒为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以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书董仲舒传》)“从封建社会的长远发展看,统治阶级对思想上层建筑也要实施控制,完成思想领域的无形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完成的理论建构。”[5]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对作为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处于长江和京广线大动脉的交汇处,又是中国交通的“金十字”的武汉实行封城政策,对武汉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从国家层面而言,牺牲中国中部地区的关键城市——武汉的利益,却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全国的利益。疫情爆发以后,中央要求各省市对武汉进行支援,一声令下,调动全国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便得以执行。抗疫物资缺乏,政府实行限购政策,在短时间之内便控制住了因物资缺乏而带来的混乱。这些都不是西方社会所能做到的。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但其效用与古代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效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正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的价值取向与儒家思想的第二个相通之处。

三、均平礼治与公正、法治的相通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孔子主张用仁、义、礼、乐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依靠均平的方法以达到公正、平等的社会愿望。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正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公正,即公平正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和实践主张,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尺度,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民主化的程度。儒家道义论的价值取向是明义重公,即以道德作为判断行为的价值的最高尺度,在处理人的道德需要和物质利益需要的关系时,以道德需要为人的首要的和本质的需要,认为道德的完善对于人生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认为符合义的利才是正当利益,它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可以说,当代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与儒家明义重公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的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对法治思维的培养与依法办事能力的培养,这与儒家伦理主张“礼”,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的观念相吻合。“礼”是儒家伦理的具体内容之一,它是指稳定社会秩序、克己修心的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一种对君臣、父辈、兄长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还是一种用来节制人的情感、欲望、行为的规范,他提出“正名”的理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认为每一个在社会中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名分,这个名分就是他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将“礼”进一步道德化,突出强调“仁”和“义”。荀子在孔孟基础上,从人伦关系、社会秩序等角度阐述了较为系统的“礼法”思想,丰富了“礼”的内涵,提出“隆礼重法”。可见,儒家伦理中“礼”的思想为当今社会的法治思想提供了价值导向。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与其他价值观相互支撑。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欧洲国家意大利因为医疗资源紧张,不少老年人主动放弃治疗,将生存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更有西方国家提出全民免疫的想法,即以牺牲部分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为代价。他们认为从客观、长远的角度看,全民免疫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免疫能力,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老年人因不从事生产,如果实现全民免疫,客观上是减轻社会成本、减少社会资源的消耗。然而,中国至今还是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而不是全民免疫,中国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亦曾一度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很多病人难以得到治疗,但我们并没有采取意大利应对疫情的方式。因为我们国家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在抗击新冠的全程中,始终秉持法治精神,坚持做到依法有序防控,保障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开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竭尽全力做到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公民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尊重保障人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严格实施防控措施,保障民众生存权、治疗权、知情权。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从而增进人民福祉。由此充分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即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7]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按序得以治疗,这与儒家均平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大同社会的精神实质是“天下为公”。为公才能大同,没有私心只有公心,没有私产只有公产,每个人尽心尽力于社会,毫无保留,无私奉献。今天我们提出的以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正是受到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中 “天下为公”论的影响。此外,儒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的美好愿望,也正启发着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重要的现实价值。

四、家国情怀与爱国的融合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信仰。它代表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追求的目标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天下为公,融自我与家、国、天下之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第五章》),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国的发展离不开家的管理;“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表现出儒家仁人志士兼济天下的大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 中》)显现出追求万世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深远抱负。如此等等说明,儒家先贤们把家与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推行仁爱、礼乐治国,主张爱民信民利民,一重要原因是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春秋战国末期,周王朝没有完全灭亡,国家一片混乱,各家学派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擅长权术和谋略的人。孔子基于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一心推行仁政,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歇,这正是一种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的爱国主义硬核力量的根源与底气。

爱国一词出自《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爱国本源于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祖辈辈生活于其中的故土的眷恋,同时也源于个人与民族、国家休戚与共关系的深切体认和理性认同。中华民族能够绵延发展至今,正因为爱国对民族、国家的发展作用之强大。不同时代、同一时代不同人群对爱国的理解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作为公民,必须依赖于他人和社会存在,而其中最根本的依托便是国家。这种依托尤其表现在国家或民族生死危难关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人民的爱国之举便是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当面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时,广大党员响应号召,冲锋陷阵;当政府要求全体国民居家隔离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当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紧缺医护人员时,不少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参加驰援武汉的战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的以牺牲个人而成就整体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不断铸就辉煌。也正说明儒家思想中的家国情怀是现代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融通是贯穿于历史的各个时期,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都体现出其逐步融通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实现两者的融通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两者的最终融通,是各种理念、知识等融通生成的结果。通过了解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家所做出的各方面努力以及现行结果看,我国的政治理论与实践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核心是服务人民又依靠人民,体现在全面参与治理。而这样的优势之所以能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本次抗疫伟大胜利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及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因素与价值精华。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疫情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